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重点讲义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三推两早”高产栽培技术一项综合配套生产模式。此项栽培技术革新,既有发明创造,又有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秋天稻草覆盖置床这项新技术,发展和完善了大中棚钵盘旱育苗、适时早育苗、早插秧、稀植栽培等新技术。此项技术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推”是实践“两早”的前提,“两早”又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三推 1、推广秋季稻草盖置床,做到春冻秋防。(棚内平均气温和地温已达到12.8℃和14.3℃,苗床一定要化透,可以进行育苗) 秋天(11月10日前后)把第二年的的育苗地,用稻格荛或稻草盖上。标准是用稻格荛50公分以上,用稻草1.5米以上,覆盖时四周要宽出育苗地1米以上.通过几年的试验证实有四个好处:一是育苗在冬天不上冻或冻的很浅,覆盖稻格荛在50厘米以上或盖稻草1.5米以上的不上冻。(不覆盖稻草的裸地上冻113-128厘米) 2、推广庭院大中棚育苗,能改变局部环境条件。 具有抢积温、实现早育苗、利用管理的特点,能够育出高质量的壮苗。因此必须坚持在庭院或集中搞大中棚钵盘育苗。每公顷水田建棚育苗面积100平方米,钵盘450-500个。培育大龄壮秧的标准:秧龄四十天以上,叶龄4.5片以上,株高15-18厘米,每株根数15条以上,50%带蘖,地上百株干重4克以上。 3、推广稀植栽培,以蘖穗增产。 稀植栽培就是稀播和稀插。稀播就是每盘播芽种为50克即每孔落粒1-3粒。稀播种能培育大龄壮苗,不发病,面且随着每盘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减弱,如果每穴超过4个粒,秧苗就产生徒长、无分蘖、易发病,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稀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秧苗素质情况,确定插秧密度。密度不能小于9×5寸、9×6寸或采用宽窄行12寸、6寸,穴6寸。在稀播种育壮秧的基础上,插双株和3株的9×6寸、9×7寸的产量最高,三年平均分别为11730公斤/公顷、11912公斤/公顷。 二、两早 1、适时早育苗。建议从3月18日开始育苗至4月5日结束育苗。早育苗一是能争得有效积温,我们对盖置床早育苗的和未盖置床晚育苗的,进行了两年温度观察,盖置床早育苗的比未盖置床晚育苗的,二年平均棚内多得活动温度206℃,有效温度71.6℃,床面多得活动温度322.1℃,有效积温174℃。盘下多得活动积温423℃,有效积温231℃。二是能做到低温成苗,育出高质量的壮苗,不得病。三是能够实现早插秧。 水稻病害防治 (一)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是近年来水稻发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由于其具有流行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常常给稻农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防治稻瘟病是稻农和我们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和技术指导中决不能忽视的一环。根据其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可分为叶瘟、节瘟、穗茎瘟、粒瘟。 (1)叶瘟 在插秧后和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最重。病斑有4种类型:①急性型:在低温多湿条件下,感病品种叶片常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病斑,正反面都生有大量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②慢性型:病斑梭形,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常有淡黄色晕圈,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③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白色小点。条件适宜可转变为急性型病斑。④褐点型:在抗病品种的老叶上,仅产生针头大小褐点,局限于2叶脉间,条件不适宜发病的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2)节瘟 多在抽穗后在剑叶下第一、二节上发生。最初在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最后整个节变成褐色或黑色,造成茎秆节部弯曲或折断。 (3)穗颈瘟 抽穗时期最易感病。在穗颈或枝梗上初生褐色小点,后形成黑褐色不定型病斑,得病后易变黑枯死或折断,严重时全穗变白不结实。 (4)粒瘟 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生。发生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粒变成暗灰色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黑褐色斑点。 一线三部 病斑两端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中毒部(外围淡黄色晕圈) 坏死部(中间层褐色坏死) 崩解部(中央灰色的组织) 2、发病条件 (1)水稻品种抗病性减弱或丧失,这是造成水稻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内因。(2)稻瘟病病源菌菌量多、残留量大,由于近年来不同稻区都不同程度的有稻瘟病发生,病菌在田间地头的杂草和秸秆上的残留量大,这就为稻瘟病的流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3)栽培品种单一,偏施或晚施氮肥,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4)前期苗小、苗弱。进入七月份低温高湿、多雨寡照是稻瘟病流行的客观条件。 针对以上病害发生的原因,对水稻稻瘟病采取改革耕作制度、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越冬菌源、控制肥水管理、关键时期早预防、早治疗,实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耕作制度的改革 实行3-5年的秋季深翻或当年秋季进行一次旋耕。 (2)选择抗病性强的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