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一节 苏联有限的政治经济体制调整 第二节 东欧国家摇脱苏联模式的努力 第三节 改革的主要障碍因素 第一节 苏联有限的政治经济体制调整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在距离莫斯科西北三十多公里的孔策沃别墅里去世,终年74岁。新继任的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了程度不同的改革进程。这种改革也被称为非斯大林化。 最先平反的是“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 在平反“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已经先后几次颁布大赦令,释放了一些所谓的罪犯,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巨响,而这个案子的平反更加引起苏联社会的震动。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在非斯大林化的大背景下,赫鲁晓夫也逐渐地坚定了将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问题彻底揭开的决心,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于这样做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至24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参加者除了苏联共产党的代表之外,还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4日,当选为新一届中央委员的代表参加由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持的中央全会,其余代表则收拾行装准备次日打道回府。可就在这天深夜,所有代表又突然被召回克里姆林宫开会。赫鲁晓夫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由于这个报告是在秘密状态下作的并且在苏联一直没有公开,以后也就被称为《秘密报告》。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包括这样几方面: 一是在反对所谓“人民的敌人”的斗争中,无辜杀害了“许多诚实的共产主义者”和“捍卫党的列宁主义方针、与托洛茨基和其他右派进行积极斗争的人们”。 二是大搞个人独断专行,破坏了集体领导的列宁主义原则。 三是对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的准备不足。 四是在农业问题、民族政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随心所欲地行动”,也犯了许多错误。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在中国有一种十分流行而且又十分权威的说法,那就是认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搞突然袭击,非难斯大林。其实,《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揭露和批判基本上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些揭露和批判是以肯定斯大林“在准备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为基本前提的。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还是破除了长期形成的神化斯大林、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这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了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绝不是完美无缺的,感情上肤浅的谴责远远大于理性上深刻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着的那些缺陷及其根源。同时还为西方攻击斯大林、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成为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爆发的导火索,甚至导致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苏共20大与波匈事件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MPG视频: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某些改革,主要内容是:在平反大量错案的同时,整顿了国家安全机关,改变其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无法无天的局面;在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当权的同时,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集体领导有所加强;建立干部轮换制度,设立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这个做法破坏了党的统一领导,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最不成功的一项措施。 一、苏共二十大对政治体制的冲击和赫鲁晓夫时期的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共产党高度集权、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的状况,没有能摆脱政治体制的弊端,最终自己也成了斯大林式的悲剧性人物。 赫鲁晓夫一方面将党政大权集于一身,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场合突出自己,树立新的个人迷信。 1964年4月17日是赫鲁晓夫的70岁生日,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庆贺斯大林五十诞辰的那一幕。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马林科夫在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期间(1953-1955)实行了被称为“新方针”的政策,提出在重工业发展已取得了伟大胜利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和向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降低农民的义务交售额,减免农业税。 负责农业工作的赫鲁晓夫更是提出,要进一步降低自留地税收,取消一部分农产品的实物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等等。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农业体制和工业体制都进行了一定改革。 农业方面的改革。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长期非均衡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而农业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