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尔王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弄人 爱 嘲讽 当我们谈论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中的人物,我们会想到老国王李尔、他的女儿考狄利娅、老臣肯特,以及爱德伽两兄弟等等。熟悉该剧的人,也会提起其中李尔的弄人。这个滑稽可爱的形象,在剧中穿插地出现,给这部阴云密布的悲剧,添上了些许欢笑的阳光。 然而,这个由莎士比亚在改编传说时创造的角色,却未真正引起许多人的重视。有关《李尔王》的众多著作,鲜有论及弄人;即便涉及,其文字也不过寥寥数语,极少有深入的分析阐述。但在剧中,弄人几乎始终陪伴在李尔身边,即使在暴风雨中亦不离不弃,出场时间不可谓短;他的话语乍看之下滑稽而荒诞,稍加品读便可知并非浅薄无聊,也并非不是暗藏玄机——显然这绝不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 那么莎士比亚为什么会在该剧的创作中加入这样一个角色?弄人的话语是纯粹的插科打诨,还是真的别有深意?这样一个本是喜剧人物的角色出现在悲剧作品中,是否降低了悲剧的艺术性?如果不是,那么他对于《李尔王》这部剧作又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何谓弄人 在《李尔王》中,弄人没有自己的名字,从头至尾他都只是被其他人叫做“傻瓜”(fool)。我们从该剧的情节中可以知道,这个人物其实就是李尔的弄臣,英语中通常叫做fool或jester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第6版)对于fool的解释有三条,第一条即为通常意义上的“傻瓜”。紧接着的第二条为: “旧时国王或王后豢养(通过说笑、唱歌等)供人娱乐的小丑,弄臣。” 在《牛津英国文学辞典》(第6版)中,对于这个词则从文学史的角度作了包括上述解释在内的,更加详尽的介绍: “(弄人是)一类出现在多种英国戏剧中的角色,最引人注目地要数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弄人)。该角色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从中世纪的宫廷弄臣到‘愚人飨宴’(The Feast of Fools)上被推选出的小丑。他在莎剧中拥有众多的形象……被允许以言语展现自己的智慧,不论所说的话有多讽刺和多无礼……” 由此可见,中世纪欧洲宫廷弄臣等是包括莎剧在内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里同名角色的由来,这类角色也往往被称作丑角。《李尔王》中的弄人无疑属于这一类。而《莎士比亚名称辞典》(The Shakespeare Name Dictionary)在解释这个词时,则完全围绕《李尔王》中的弄人来展开。同时这本辞典也提到,当时许多的fool是所谓的“聪明傻瓜”(wise fool)。 从上述引用的词条释义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关于弄人所属的角色——宫廷小丑的两个基本特点。他们多来源于中世纪欧洲宫廷职业小丑;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说笑、唱歌等滑稽表演供人取乐逗笑;这些小丑多是所谓“聪明傻瓜”,拥有有限的言论自由,可以较为随意地批评他人而免受责罚。通过阅读剧本可以看到,李尔的弄人也具有上述的特点。那么丑角是如何登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舞台,又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的呢? 莎士比亚前的丑角 事实上,丑角在莎士比亚之前,甚至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欧洲戏剧的舞台上了。在关于古代希腊人宴饮娱乐的记述中,就已经出现专逗宾客发笑的职业小丑。豢养小丑的习俗在希腊神话中已有所体现。《笑的历史》中提到,火神赫淮斯托斯曾经做过诸神宴饮的侍者。由于天生残疾,他的行动不便引起了赴宴诸神的哄堂大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一个不起眼的忒耳西忒斯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出现在第二卷的人物面对阿伽门农对众军士的试探,大胆地站了出来对他予以毫不客气的咒骂。他的主要特征是“多嘴快舌”“骂骂咧咧”,并且“满脑袋的颠词倒语,不时/语无伦次,徒劳无益地和王者们争辩,/用词不计妥适,但求能逗引众人开怀”——这些都体现出了一个职业小丑的特点。荷马对忒耳西忒斯的形象极度贬低,然而尽管如此的默默无闻又招人讨厌,忒耳西忒斯却是欧洲文学中首个职业小丑的形象。 随着戏剧在古希腊逐渐出现,丑角也逐渐作为一种典型的喜剧角色登上了戏剧舞台,到罗马时代则更趋成熟。但是进入中世纪之后,欧洲的古典戏剧日渐衰落,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化形成,大众戏剧才再度兴盛。这一时期,英国与西班牙的戏剧最为繁荣。 当时流行于英国的道德剧中,产生了一种类似于丑角傻瓜的形象的角色:罪恶(the vice(s))。《牛津英国文学辞典》指出,这种角色是“作为一个邪恶的人物被引入某些幕间剧及随后的道德剧中的小丑或傻瓜”,并且被视作某种“顽皮的魔鬼形象”(the mischievous devil figure)。其中较为有名者,是道德剧《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 Sins)2000年版的《剑桥插图英国戏剧史》中提到,亨利八世时期的小丑已经明确地区分为“天生的”和“假扮的”两种,后者即所谓的“聪明傻瓜”。备受宠爱的弄臣威尔·萨默斯(Will Somers)即属于后者。这些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