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读告别饥饿有感.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告别饥饿》有感 邓辰 汉语言092 学号5000209180 1980年,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被饥饿的阴霾笼罩,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的西北地区,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因乱指挥,“共产风”、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的民不聊生的情景。他们四人,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马不停蹄地跨越晋北、陕北、宁夏的西海固、甘肃的平凉和定西等四省区的广袤土地。地域跨度之大,时间之久,考察问题之深,为过去少有。他们是带着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工作的。没有人给他们什么红包馈赠,没有人给他们什么特殊的招待,他们也不指望荣获什么新闻特等奖、一等稿的殊誉。对于他们来说,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全凭着一腔共产党人的良知与情操,找农民,找干部,找专家;一社社,一队队,一户户,去了解至今人们讳莫如深的问题,了解农民们在解冻之初强烈的愿望和迈出改革第一步的艰难历程。拿起沉重的笔,记录下真实的一幕,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中央最高决策层参考不少内容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作过批示,成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据,对改变中国前途命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四位记者根据自己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全景式展现西北黄土高原农村社会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书中那深沉的话语,渗透着他们对事业的忠诚,蕴含着他们对改革的希望。从书的第一章至第九章,依次展示如下画卷:点题饥饿(贫困死亡根源),环境因素(干旱水土流失),思想因素(缺主观能动性),人材因素(盼领路人),智力因素(扶贫先扶智),特色产业(种植养树),大政方针(因势利导),取得实效(包产到户),总结座谈(汇总调查稿)。作者通过连贯全书的这条引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长期跟党艰苦奋斗的同盟军农民兄弟仍然过着一贫如洗的悲凉生活,他们已退到贫穷饥饿边界上,再无路可退了。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民为求生存、求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记者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可贵的是在社会舆论难以讲真话的当年,面对农村饥寒交迫的民情敢于秉笔直书。作者为农村改革和民生问题“鼓与呼”的真诚和胆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战争年代,军事记者是我们行业中最辛苦的一群;在和平岁月,我们农村记者是最辛苦的一群,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这还不是说,和城市采访相比,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就像当年四位记者走过的黄土高原,很多地方是“十里一村,隔山为邻”。崎岖的山路,连汽车也不能通过。为了采访的需要,农村记者什么样的路都得走,什么样的苦都得吃。也还不是说,和城市采访已经有了过细的行业的分工相比,农村报道涵盖面广。一位农村记者背个包下乡采访,经济、政治、文教、民俗,无所不包,各种知识都得齐备。还更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农村大于城市。我们的农村工作固然开初几年也有顺利的时候,但自从高级社以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革”动乱,挫折、徘徊、煎熬,乃至饥荒,总之什么样的境遇都发生过。农民的欢乐常常是农村记者的欢乐,农民的焦虑也常常是农村记者的焦虑,农民的痛苦更常常是农村记者的痛苦。而最大的痛苦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国家虽然任何时候都提倡讲真话,反对讲假话,但每次政治运动,都有一批农村记者因为替农民讲了真话,无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开除党籍、撤职。比较这本书的调查报告和现在一些新闻报道, 这4位作者的记录特别详细。特别是数字。 这个农村今年打了多少粮,分到每个队员多少, 多少亩好地多少亩差地,等等, 很详实。 这样一来觉得后来作者推出来的结论很有根据, 第二就是觉得作者很认真很负责任。还有就是在1978年农村改革的转折点上, 很多干部,不只是农村干部,就是上到一些省级干部,好是有很多左的思想的流毒,一切以政治思想为纲,观念僵化。作者也提出来了很多建议,包括取消以粮为纲,因地制宜农牧林齐头发展的概念。当年记者从米脂出发,北到榆林、南至西安、西达定边,途径我省绥德、子长、安塞、延安、洛川、铜川、渭南、靖边等地,时任新华总社领导的穆青看了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的《延安调查》,久久未能平静:“真没想到革命胜利几十年了,对中国革命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至今还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记者用一组数字来描述了饥荒: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子长县李家岔公社,1970至1979年十年中,人均年生产粮食420斤,扣除籽种、饲料、农田基建等补贴粮,分给每人的口粮只有200来斤。记者采访沿线,依然可见大批衣裳褴褛、携儿带女、提框拄棍的饥民外出逃荒讨饭的场景。在这里,贫困早已不是缺吃少穿的概念,而是吃穿二字常常匮乏到难以活命的地步。 随着持久的贫困的发展,人们信心动摇了,怀疑增加了,年复一日的贫困使干部群众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