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家法律思想
第五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道家学说概述 二、老子的法律思想 三、庄子的法律思想 钱穆先生谈读书论学 “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要著!……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 ) 一、道家学说概述 1、道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 2、道家思想的特点 3、道家和道教 1、道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 A、三家并立,道家在乱世尤其起重要作用;儒学处常,道家应变 B、个人修身:以儒家入世,以道家出世 2、道家思想的特点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禀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汉书·艺文志》) 乱世(不法自然)——治世(道法自然 ) “自然”=自然而然 2、道家思想的特点 《今古奇观》第九回“济颠僧留迹西子湖”,开篇即云: “佛家之妙,妙在不可思议。尤妙在不可思议中,时露一斑,令人惊惊喜喜。愈可思议,及思议而似有如无,又终归于不可思议。” 案:这段对佛法的描述,可谓形象,亦能适用于道家学说。 3、道家和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 多神教 张陵的五斗米道 北魏寇谦之(士大夫) 唐代玄宗时科举加试《道德经》 正一道和全真道 《道藏》 二、老子的法律思想 1、老子生平 2、法自然之“道” 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 1、老子生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1、老子生平 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老子生平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家语》) 1、老子生平 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诗经》与《楚辞》 《道德经》 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 长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 陈鼓应的注释本 2、法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2、法自然之“道” 道的“常”和“反”: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反者,道之动。” 2、法自然之“道” 何谓“反”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守柔曰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 “弱者,道之用。”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国寡民” 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 守柔、不争→权术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56) 3、对仁义礼法之否定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评议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 三、庄子的法律虚无思想 1、庄子生平 2、《庄子》的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