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长汗遗址小河西文化遗存.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音长汗遗址小河西文化遗存

白音长汗遗址小河西文化遗存 索秀芬 1 郭治中 2 (1、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本文介绍了 1988 年、1991 年白音长汗遗址发现的小河西文化遗存,房址均为半地穴式。窖穴为椭 圆形,直壁,平底。陶器均为夹砂褐陶。以素面为主,纹饰仅见附加堆纹。器形单一,只有筒形罐。手制, 泥饼贴塑成型。石器有磨棒、石杵、臼形石器、提斗形石杯。白音长汗遗址的小河西文化遗存早于兴隆洼 文化白音长汗类型一期,年代早于距今8200年。小河西文化流向可能发展为西梁一类遗存。 关键词:白音长汗遗址;小河西文化;年代;流向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西南一里,遗址坐落在西拉 木伦河北岸西荒山东坡上。1988 年、1989 年、1991 年经过三次发掘,1988 年在遗址南部零 星发现素面夹砂褐陶筒形罐陶片,当时幷没有将这类遗存识别出来。1991 年在遗址西南部 发掘出三座房址和两座窖穴,出土素面夹砂褐陶筒形罐,确定这类遗存为小河西文化。现将 两次发掘收获介绍如下: 1 遗迹 1.1 房址 三座房址(编号分别为 BF42、BF64、BF65)集中分布在遗址西南部的山坡上,依坡势, 房址方向各不相同,均为半地穴。 BF42 位于遗址西南部山顶东北坡上,BF64 北 8 米。开口于 BT303①层下,打破生土, 被 BH55、BH56 打破。平面呈凸字形半地穴式建筑。方向 90°。南北间宽 5.3、东西进深 4.5。 生土壁,依山坡地势西深东浅,西壁残高 0.27、东壁残高 0.1 米。东壁中部向外突出形成 门道,斜坡式,长 0.95、宽 0.7~1.25,深 0.1~0.15 米。生土居住面。因 BH56 打破灶的 位置,灶址无存,形制不清。居住面上仅见一块不规则形石块,不见其它遗物。填土中有 1 件 B 型磨棒(BF42①∶3)、1 件A 型石杵(BF42①:1)、1 件B 型石杵(BF42①:4)、1 块兽骨。 BF64 位于遗址西南山顶东坡上,BF42 南 8 米。开口于 BT396①层下,打破②层和生土 层,其北部被 BF63(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房址)打破。地表西部高,东部低。因水土 流失,东部被破坏。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方向 90°(以南壁为基准线)。南壁 残长 3.5、西壁长 4.25、北壁残长 0.6 米。西部壁保存稍深,向东部渐低,最高有 0.3 米。 西壁上部为熟土壁,下部为生土壁。门道已缺失。居住面经抹泥,保存部分平整,较硬。灶 位于房址前部,为长方形石板坑灶,先挖长方形浅土坑,后在四壁贴立石板,围成长方形灶 坑,东南部石板已缺失,南北长 1.4、东西宽 1.18、深 0.1 米。灶中有草木灰和红烧土。居 住面上在灶的西侧有 1 件 A 型石磨棒(BF64②∶2)。居住面中部有一堆碎陶片。西北部也分 布一堆陶片,经拼对,能复原,为 A 型筒形罐(BF64②∶1)。房址的西南角有几块兽骨,其 北靠近西壁处有一块稍小石头,在灶的东南侧也有一块稍大石头。房内堆积为黑黄土,出土 夹砂黄褐色陶片。 BF65 位于遗址西南部山顶东南坡,BF64 西南5 米。开口于 BT392①层下,打破生土层, ①层即为暴露于地表的一层积石。平面呈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方向 150°(以东北壁为 基准线)。西南至东北间宽 2.73、进深残存 1.7米。依山坡地势,后部保存较好,深 0.2 米, 因水土流失,房址前部已不存在。生土居住面,不甚平整。在房址东北角居住面上有一片红 烧土,大致平面呈圆形,直径约 0.3、厚 0.02 米,推测为地面灶。西北壁的北段有长方形 土台,与壁连为一体,长 1、宽0.25、高 0.1 米。在西北壁中部挖一个半圆形壁龛,底略低 于居住面,口宽 0.8、进深 0.43 米。在居住面上有碎陶片和动物肢骨。在土台上有 1 件石 杯(BF65②∶1)、在壁龛底上分布着陶片、石块、河贝和烧骨。室内堆积仅为一层(BF65①) 褐色土,无遗物。 1.2.窖穴 2 座(编号为 BH55、BH56),椭圆形,直壁,平底。 BH55 位于 BF42 西北角。开口于 BT303①层下,打破 BF42 西北角和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