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陆漂移VS板块学说
科普閱讀(啟祥的初稿)
單元名稱 板塊學說首部曲 適用對象 九年級 教學時間/
節數 1 科目屬性 地科 能力指標或
內容細目 210-4e認識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運動,並介紹其學說和演變史。/mysite-gw/gw-03.htm 板塊學說的理論發展,是地球科學中很有趣的一段歷史,而其演變成大家所能接受的「學說」,也不過是1967年以後的事。接受板塊學說的地質學家認為它是科學上的一重大革命,可以將過去許多無法解釋或看似無相互關係的地質現象連貫起來,諸如火山活動、岩漿侵入、地震、變質作用與造山運動等,以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化學說進行解釋,所以變成是現今地質學界的「顯學」。
一、從大陸漂移說起
右圖是1594年,歐洲在大發現時代所繪製的世界地圖,如果觀察仔細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你會有何發現?如果你答案是隔著大西洋而遙遙相對的海岸線,似乎可以拼接起來,那麼恭喜你已經有著科學家敏銳的觀察力。的確,若論起板塊學說的起源,一般都同意可溯自奧特利烏斯(Abraham Ortelius,1596年)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620年)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58年)與其他早期地理學家,都曾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大陸海岸線有驚人的吻合,彷彿最初是併合起來。奧特利烏斯曾在他的地理百科全書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與潮汐而歐洲及非洲分裂」「有人拿出世界地圖,仔細觀三大洲的海岸線,就發現(大陸)分裂的跡」。Creation and Its Mysteries Reaveled)」一書中提出全球陸塊原本相連在一起,而以後發生了移動的狀況。他同時出版兩張圖指出在石炭紀時,北美洲、歐洲煤系與植物化石分布高度相近,以說明兩者間的連結關係。不過有關大陸曾經發生過漂移的概念,當時其實是很少受到眾人的矚目。
大陸漂移後來之所以受到重視,應該要歸功於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Alfred Wegener)原始大洋(Panthalassa)所包圍,後來裂解成數塊而分開,而形成今日所見的大陸分布狀況。韋格納與同事所提出的證據不僅是大陸邊緣形狀的吻合,也有許多地質上的證據,他們更繪製出一系列的圖來呈現大陸漂移的三階段歷程(見右圖,引自周家祥)。而他們相信由密度較輕的花岡岩所組成的大陸地殼,可以在以密度較大的玄武岩為主要組成的海洋地殼上移動,至於漂移的動力,則可能是地球自轉與潮汐作用。不過這學說一提出時,曾遭受到許多科學家的反對,尤其是在大陸移動的動力來源方面,始終沒有找到足夠有力的證據支持,所以1915至1956年間,雖然爭議不少,卻大多忽視這項說法。
事實上,韋格納及其之前的大陸漂移觀點,對板塊學說甚至是地質學而言,都是重要的啟蒙,同時觸發許多有意義的後續相關研究,支持大陸漂移的學者都是依據地質學研究證據,說明大陸曾經發生漂移,以下是韋格納立論的主要證據:
古生物的證據-在右圖中的生物,都是年代長於兩億多年前的陸生生物,也就是這些當時的物種都無法游泳渡海繁衍。圖中舌羊齒的孢子很碩大,無法隨風飄送,卻曾出現在現今南美洲、澳洲、印度、南非洲與南極洲等地,藉這些物種的分布規律,可以推知當時陸地應是可以拼合在一起。
大陸輪廓的吻合-除韋格納利用大陸海岸線的拼湊以證明大陸漂移外,其後的英國布拉德(Edward Bullard,1965)等人,利用電腦運算,以海面下大陸斜坡中點(900公尺深度)為準,把大西洋東西兩岸的陸地拼接起來,不僅吻合,且岩性與地質構造也能連接起來,成為大陸漂移的重要佐證。
古代冰川的證據-地球在古生代後期時,現在的南半球曾有分佈極廣的冰川。若將右側上圖中的大陸拼回去,則可發現冰川沉積物所顯示之冰川移動方向,乃是由中心往外呈現放射狀排列,顯示當時冰川作用遺跡原本是聚集在一起(如右下圖),也從而可以說明當時陸塊原本應該是合成一體的。同時這些地帶,除南極洲外,都不是位在寒冷的緯度,而會有面積極大的冰川出現,也正顯示大陸曾經發生移動。
古氣候學的證據-參考下圖,南極洲發現有大量煤礦,代表當時這地區應該有許多植物生長,與現況截然不同。而古生代晚期的煤礦與沙漠,在原始大陸上,也呈現連續帶狀分布,也顯示大陸曾經漂移。另外在印度南部有冰川作用的跡,印度南部遠離喜馬拉雅山,北部的冰川不可能在溶化前來到南部,況印度南部是低緯度地區,年溫度高,不可能出現冰川證明印度曾經是中高緯度地區。奧特利烏斯奧特利烏斯右圖為布拉德依據大陸坡中點(約水深900m)繪製大陸輪廓並完成拼貼組合,可以見到全球大陸宛如拼圖般的合而為一。圖中藍色區域為間隙帶(無法接合的部份),紅色區域為重疊帶(大陸輪廓重疊處),請問造成此種現象的可能原因為何(提示:地表地質作用)?而布拉德為何不就現今海岸線或世界地圖完成此研究,而是大費周章的做計算,重新繪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