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杜泽逊
近年,关于国学的话题越来越热,朋友们约我作过若干报告,对于这个话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在这里谈一谈,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主要讲四个问题:一、什么是“国学”。
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三、当代研究学习国学主要做哪些工作。
四、国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称呼从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先用的,我没查考,大约总在一百年以上了。
什么是“国学”?简单地说就是“我国固有之学问”。从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部分),现代意义的西方学问就输入到我国,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新学问又一次输入我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编译的名著《海国图志》五十卷出版,以后多次增订再版。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訢奏设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正式成立。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等人与我国的学者合作翻译西洋科学及军事著作。我手里的《法国新志》、《水师保身法》都是江南制造局刻印的。译介西学这是一次高峰。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尤其是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我们讲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也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学问,最大的中介是东邻日本,大量西方书籍其实是从日文本转译过来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可以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连英文science译为“科学”也是日本人干的,中国原本是译为“格致”的。这种留洋风气一直延续到中华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出国留学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西方的文化,对不对呢?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人家先进,我们落后挨打,难道还不应当觉醒,学习人家的先进东西吗?可问题又不那么简单,西方的东西不是什么都好,即使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适用于我国,有的人跑到外国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拿了博士学位,在国人面前炫耀来炫耀去,实在令人反感之极。1929年,北大学院史学系学生毕业,国学大师陈寅恪赠了两首诗,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陈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看到中国学生纷纷到日本学习中国历史,感到莫大的耻辱。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心情下,人们开始思考,西方的学问到底如何为中国所用?而中国自己的学问到底还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早在洋务运动中就摆到桌面上来了,洋务派人物张之洞提出过一个著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学问为主体,借鉴西方的学问来改造自己,要让西方的学问为我所用,而不是取代我们中国的学问。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中学”、“西学”。所谓“中学’即“中国的学问”,所谓“西学”即“西方的学问”。中国的学问也就是“国学”,西方的学问也就是“西学”。其实西学包括一切外国学问,因为主要大国在西方,所以用“西学”为代表。很明显,“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也叫“旧学”,与“新学”相对。“国学”这个称呼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因反弹而产生的“国学热”。可以体会到,今天的国学热正是在改革开放反弹出来的,是势所必然。
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我手边有国学概论性质的书六种,开列如下:
1、章太炎《国学概论》,是1922年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时,曹聚仁的记录,印行过三十几次。
2、王易《国学概论》,1931年撰写,我的本子是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印的,黄侃题写的书名,汪东写的跋。
3、谭正璧《国学概论讲话》,1933年作者写的凡例,我的本子是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第五版印本。蔡元培题写的书名。
4、李时《国学问题五百》,有1934年原序,1935年冯梅先的再版序,1935年北平君中书社印本。
5、张振镛《国学常识答问》,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我的本子是1936年第四版。
6、锺泰《国学概论》,1936年卢前序,1936年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除了太炎先生的书以外,其余都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这类书籍在当时数量非常大,有的书例如上面的《国学常识答问》居然在一年之内出过四版,可见那时国学受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之高。那时培养起来的学者,后来有不少人就成了国学大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什么今天出不了国学大师,因为根本没有按照国学的模式去培养大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总是事实吧!我这六种书的后五种,是一次性在琉璃厂选购的,当时我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要开国学概论课,还可以拿来混饭吃,不想派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