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层法多层板与非机钻式导孔 Build Up MLB and Non – Drilled Via ....DOCVIP

增层法多层板与非机钻式导孔 Build Up MLB and Non – Drilled Via ....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增层法多层板与非机钻式导孔 Build Up MLB and Non – Drilled Via ...

增層法多層板與非機鑽式導孔 Build Up MLB and Non – Drilled Via Hole     作者:白蓉生 先生           前言:   早期多層板之層間互連與零件腳插裝,皆依靠全通式的鍍通孔 ( PTH ) 去執行。彼時組裝不密,佈線不多,故問題也不大。然因電子產品功能提升與零件增加,乃由早先的通孔插裝改為節省板面的表面黏裝。 1980年後SMT開始漸入量產,使得 PCB在小孔細線上成為重耍的課題。然而這種採用鍚膏與波焊的雙面黏裝做法,仍受到零件不斷複雜化與引腳持續增多,以及 晶片級封裝(CSP)極端輕薄短小的多層板壓力下,積極因應的PCB業界又於1990年起推出 非機械鑽孔 式的盲孔埋孔甚至通孔,與板外逐次增加層面的增層法 (Build Up Process工研院工材所譯為積層式多層板) ,在微薄化方面再次出現革命性的進步。本文即針對該非傳統鑽孔的各種專密製程加以概述,並專對電漿咬孔與雷射燒孔等兩種商用製程做較詳細的介紹。 一、傳統多層板的製做與受限 1.傳統流程   傳統多層板對層與層之間互連(Interconnection)的做法,是先在各內層薄基上,以阻劑選擇蝕銅做出所需的圓墊Pads),經壓合及鑽孔後即可將各層圓墊予以串通。並再以PTH及電鍍銅方式使各層孔環得興孔壁導通。最後完成外層板面蝕刻的線路,即成為每層用孔環啣接全通孔(PTH)的互連系統,其流程概要如下: 1.先就各內層面上的線路與圓墊進行成像與蝕刻(Print and Etch),得到所   需的導體圖形。 2.隨即進行黑/棕氧化處理(Black/Brown Oxide Treatment)完成各內層板。 3.加入膠片(Prepreg)與外層銅箔進行疊合與壓合,成為多層板半成品。 4.再進行鑽孔、鍍通孔(PTH)、成像(Image Transfer;正片法或負片法)及   蝕刻得到外層線路並完成多層板之成品。 2.外層面積的限制   傳統多層板係採單次壓合為半成品,再行鑽孔鍍孔與線路蝕刻而達到整體互連之目的。凡欲與孔銅壁導通者則利用孔環(Annular Ring)與其他線路啣接;凡不欲與孔銅壁導通者,則在各層孔環外緣與大銅面之間採用空環(Clearance)予以隔絕(Isolation)。   此種一次成型全板貫穿的傳統互連做法,處於目前之多腳零件增量裝配,在降低成本減少層數,致使細線佈局不斷增密而渴求面積情形下,只有儘量縮小孔徑興孔環,甚至出現極其困難的無環(Landless)通孔以為因應。如此將使孔徑逼小到 1Omil以下的境界,對生產力與成本方面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面臨密集組裝時傳統全通孔所呈現的缺失有: 層間互連用的傳統通孔無法直接做在板面SMD的腳墊上,需另以扇出(   圖 l. 左為傳統 SMD 焊墊進行互連所需之 ”扇出”(Fan Out) 引線與墊上直接盲孔無 Fan Out   之比較。右為插孔、SMD 扇接導孔、及電漿法盲導孔等孔徑大小之比較。Fan Out)方式連通各腳墊,對板面的有限空間而言可謂十分浪費。 全通孔會破壞多層板內在電壓層的完整性,使電容蒙受損失增加雜訊。 爭奪零件組裝所需的面積。 妨礙多層板內在訊號層的佈線面楨。 密集組裝迫使通孔孔徑愈來愈小,成本也愈來愈貴。     早期鍍通孔除用於層間互連之目的外,還需擔負起零件腳插裝的任務,故孔徑興孔距皆有其下限。I986年以後SMT十分成熟之際,除了高功率大 型 CPU(約1OW)與附加卡(Add-on Card)仍需揮裝以確保可靠度之外,其餘大多數零件的引腳均已改成表面黏裝,因而板面上只需留下必要的矩型焊墊以供接腳即可。   此種只扮演層間互連的傳統鍍通孔,似乎無需一定要貫穿全板,大可改 變成為只在部份層次間連通的盲孔(Blind Hole)與埋孔(Buried Hole),以省下通孔在板面上的用地,讓有限的外層面積儘量用以佈線與焊接零件。這就是板外逐次增層法(Build-up)與非機鑽式(Non-drilled)導孔(Via)的起因。   圖2. 全通 PTH 之傳統多層板經部份改成盲孔埋孔後之擠縮小型化情形。 3.傳統埋導孔(Buried Via)與盲導孔(Blind Via)   傳統多層板的埋孔製作並不困難,只要按一般雙面板做法,先將各內層薄板進行鑽孔、鍍孔及線路蝕刻後,再用真空壓合法以膠片之流膠去填滿各內導孔,即可壓合成為有埋孔的多層板。   至於傳統盲孔的做法也不難,常見的六層板可分別先做兩片有通孔的薄雙面板當成外層,與另一片無孔的內層板一併壓合成為六層板,即出現已填膠的盲孔。再進行整體全通孔的製作,則成為有盲孔與通孔的MLB。若欲另做埋孔時,則也可將中間的內層板先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