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一符合导线测量控制网平差程序精品
文章编号:1004 —5716 (2004) 02 —0067 —03 中图分类号:P631132 文献标识码:B
单一符合导线测量控制网平差程序
梁彩艳(西北石油局工程服务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 要:由于全站仪(光电仪) 的不断普及,导线布网已在测量控制网中广泛应用。为了简化计算,提高平差精度,节约平差经费,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个实例,运用PC —E500 计算器编制了单一符合导线高斯平差程序。
关键词:单一;符合导线;平差程序
差原理及程序框图(见图1)
2 实例
在单一符合导线(如图2) 中,已知各起始数据,观测了各折
角方向值,测量了各边长(见表1) ,观测方向中误差δr = ±5″,边
长丈量中误差δsi = ±0. 5 simm ,求各导线点的坐标平差值和最
弱点4 号点的点位精度(可假设单位权中误差δ0 = ±5″,则观测
角权为0. 5 ,观测边权Psi = 100/ Si) 。
图2 单一符合导线示意图
表1 测量数据一览表
点号 已知坐标(m)X Y 编号 已知坐标方位角
B 3020. 348 , - 9049. 801 αAB 226°44′59″
C 3702. 437 , - 10133. 399 αCD 57°59′31″
编号 观测角度 编号 观测边长(m)
1 230°32′37″ 1 204. 952
2 180°00′42″ 2 200. 130
3 170°39′22″ 3 345. 153
4 236°48′37″ 4 278. 059
5 192°14′25″ 5 451. 692
6 260°59′01″
3 平差程序
10 :REM SUB 10 - 190 QIU DAO XIAN DIAN GAI LUE
ZUO BIAO
20 :REM SHU ZU”A”WEI FANG WEI J IAO ,”B”WEI
GUAN CE ZUO J IAO ,”S”WEI BIAN CHANG,”P”WEI
QUAN ,”V”WEI GAI ZHENG SHU ,”MX、MY、M”WEI
DAI QIU DIAN ZHONG WU CHA ,”X、Y”WEI ZUO
BIAO
30 : INPUT”GUAN CE J IAO GE SHU :N = ”;N
40 :DIM A (N) ,B (N) ,S (N) ,X(2 3 N) , Y(2 3 N) , P (2 3
N) ,V(2 3 N) ,MX(N) ,MY(N) ,M(N)
45 :FOR I = 1 TO N
50 :READ B( I) ,S( I)
60 :B( I) = DEG (B( I) )
70 :NEXT I
80 : INPUT”QI SHI FANG WEI J IAO :A0 = ”;A(0)
90 :A(0) = DEG (A(0) )
100 :FOR I = 1 TO N
110 :A( I) = A( I - 1) + B( I) + 180
120 : IF A( I) 360 THEN A( I) = A( I) - 360
130 :NEXT I
140 : INPUT”QI SHI DIAN ZUO BIAO : X0 = ”; X(1) ,”Y0
= ”; Y(1)
145 : PRINT ”DAO XIAN DIAN GAI LUE ZUO BIAO ZHI :”
150 :FOR I = 2 TO N
160 :X( I) = X( I - 1) + S( I - 1) 3 COS(A( I - 1) ) : Y( I) = Y( I
- 1) + S( I - 1) 3 SIN(A( I - 1) )
170 :PRINT ”X(”; I ;”) = ”;X( I) ,”Y( ;”I ;”) = ”; Y( I)
180 :NEXT I
185 :LOCATE 12
190 :PRINT ”# # # # # ”
200 :REM SUB 200 - 370 QIU TIAO J IAN FANG CHENG
XI SHU ”A1 ,BI ,C1”SHU ZU J I QUAN HAN SHU XI
SHU ”FX ,FY”SHU ZU
210 :DIM A1 (2 3 N - 1) ,B1 (2 3 N - 1) ,C1 (2 3 N - 1) ,FX(2
3 N - 1) ,FY(2 3 N - 1)
220 :FOR I = 1 TO N
230 :READ A1( I)
2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