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特南与森的跨学科对话:科学哲学视阈下的福利经济学贫困化及其.doc
普特南与森的跨学科对话:科学哲学视阈下的福利经济学贫困化及其 内容提要:主流经济学在1930年代之后的工作几乎完全在按照罗宾斯设定的逻辑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但是,普特南和森都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造成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贫困化的本质原因是科学哲学观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普特南和森的工作由于创造或使用缠结概念而彼此缠结。缠结概念证明了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普特南和森之间的对话对于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森发展了缠结概念,并且开始利用它来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 关键词:事实和价值/经济学和伦理学/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缠结 作者简介:汪毅霖,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辽宁大连116013 福利经济学贫困化(impoverishment of ics)的概念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身兼经济学和哲学双料教授的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1987年出版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首先提出并加以阐释,其要旨为:既有的福利经济学由于受不合理的哲学观的影响,把研究范围和方法限制在一个不合理的狭隘框架中;由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所造成的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使得福利经济学使用着不充分的评价准则①;未来的福利经济学需要重建哲学上明智的评价准则,新的研究纲领需要经受住严格而有根据的挑战。就是说,经济学家需要通过与科学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的合作来构建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 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本质上反映了科学哲学观的缺陷。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科学哲学观自1930年代以来一直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核心。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强调实证原则和唯科学主义导致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的二分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逻辑实证主义源于并且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表现为数理和计量之类的工程学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流行,以及对于价值判断的贬斥。 经济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的霸权始终受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和质疑。在这些怀疑者中,阿马蒂亚森和他的哈佛大学同事、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是当代的代表人物。自新世纪以来,他们在经济学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观问题上展开了良性互动的对话,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残余事实价值二分所导致的经济学伦理学二分进行了激烈而有效的批判。这场对话始于普特南2002年的著作《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得到了森的积极回应,②以及普特南的再响应③。由于普特南和森在各自领域的崇高地位,他们的这场对话也吸引了Vivian artha Nussbaum⑤等的参与。可以说,科学哲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这场跨学科对话方兴未艾。 普特南和森彻底清算了导致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逻辑实证主义事实和价值二分法的谬误,提出了福利经济学下步发展的科学哲学基础,捍卫了解决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新研究纲领。 然而国内不论是哲学界还是经济学界对于这场对话都知之甚少。科学哲学界对于这场对话的介绍和分析还仅停留在对普特南2002年的《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一书内容的介绍上,缺乏深入的学脉梳理、全面的比较分析和对于后续发展的追踪;而国内经济学界的情况更糟,几乎集体失声。考虑到这场对话对于确立科学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意义,这种无知令人感到遗憾。 一、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科学哲学背景 1920年,庇古(Arthur Pigou)的《福利经济学》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子学科的正式诞生。庇古的范式被称为旧(old)福利经济学,其以基数人际可比效用理论为前提。这一前提的可靠性随着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在1932年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的批判而被深刻质疑。 从方法论的层面看,罗宾斯的观点是当时开始流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界的一种反映。虽然1932年的著作并不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直接反映,但在基本观点上却惊人的一致,这也是为什么罗宾斯在1935年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⑥之后,开始越来越倾向于用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则解释自身的观点:罗宾斯在1938年的文章中进一步强调,之所以坚持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因为政策领域中每个人具有相同的获得满足的能力的假设,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⑦。晚年的罗宾斯在1981年的文章中更坚称: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对不同人的满足程度进行比较。但这仅是我们的估计,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客观测量。⑧ 因此,分析罗宾斯提出的经济学伦理学二分的观点就必须思考其提出的科学哲学背景。逻辑实证主义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