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移栽分蘖措施.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移栽分蘖措施

移栽及分蘖阶段 的措施 陈宏杨 腾飞农业集团负责人 水稻一生 多灾多难 病害难治--烦!烦!烦! 虫子太多--晕!晕!晕! 稻飞虱 潜叶蝇 负泥虫 二化螟 稻小潜叶蝇 稻小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国内从黑龙江至浙江、福建等省都有分布。 幼虫潜入稻叶内部食取叶肉,只留下两层表皮。被害叶呈现白色条斑,当叶内幼虫多时,整个稻叶发白、腐烂,以致全株枯死。稻小潜叶蝇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小麦、燕麦等。 形态特征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6毫米,卵上有细纵纹,卵多散产在稻叶上。 幼虫:体长3-4毫米,圆筒形,舟扁平,乳白至乳黄色,尾端有2个黑褐色气门突起。 形态特征 成虫:青灰色,体长2-3毫米,头部暗灰色,复眼黑褐色,触节黑色、3节,第三节背面有1根触角芒,芒的一侧有5根短剌毛。 蛹:长约3.6毫米,黄褐或褐色,尾端也有2个褐色气门突起。 生活习性 在东北一年发生四至五代,以成虫在水沟边的杂草上过冬。 第一代幼虫在沟边看麦娘上取食。4月下旬 至5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危害早稻,第二代以后,一般不再危害水稻。 成虫羽化后当天即交尾,第二天产卵最多,卵散产于稻叶上。幼虫孵化后,在2小时内即可侵入叶肉,经7-10天,潜道增长至2.5厘米左右,并在潜道内化蛹。 生活习性 稻小潜叶蝇幼虫只能危害幼嫩稻叶,对分蘖后的老叶不能危害。成虫喜在倒伏于水面的稻叶上产卵,深水也有利于幼虫潜叶活动。幼虫 在直立的稻叶上潜食易死亡,因此 ,在稻苗生长弱、灌水深的稻田里发生危害重。此外,早栽稻田、靠近小麦田、油菜田的早稻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浅水灌溉,尤其是在成虫产卵的盛期浅灌,可减少成虫产卵重量。在幼虫危害期浅灌,排水烤田,可以控制其危害的发展。 物理防治:清除田间杂草。由于潜叶蝇的第一代幼虫在稻田排水渠和附近洼地及池塘内杂草上为害,所以清除这些杂草,是减轻害虫的有效方法。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受害重的早播、早播田,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90克/公顷,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克/公顷,兑水喷雾,喷液量225升/公顷。 负泥虫危害 泥虫吃叶 危害严重 水稻负泥虫 昆虫名,为鞘翅目,负泥虫科。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是中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 成虫、幼虫沿叶脉取食叶肉,在叶尖部分则食穿表皮。大发生年受害严重的禾苗全部变白,或造成禾苗生长黄弱,抽穗不齐,稻谷减产。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还有小麦、大麦、玉米、芦苇等。 水稻负泥虫 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幼虫近于梨形,背面明显隆起。 蛹:在叶片上做白色茧化蛹。 幼虫:体长4~5mm,梨形,腹部的背面隆起。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7~4.6毫米,体宽1.6~2.2毫米。头、触角(基部两节橙红色)、小盾片钢蓝色或接近黑色。前胸背板(除前缘与头同色外)、足大部(基节、胫端及跗节黑色)橙红色。背面光洁无毛。头、触角和体腹面被金黄色毛。头具刻点;头顶后方有一纵凹,触角长度几达体长的1/2。 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喜阴凉潮湿环境,早晨及阴天活动最盛。越冬成虫出蛰后交尾,可产卵多次。卵产于叶片正面距尖端约3厘米左右处,间亦产于叶鞘及叶背,每雌每次产数粒至10多粒,约略沿叶脉排成两列,亦有散产的,一生可产卵数十粒至100多粒。 生活习性 (2)幼虫:卵多在上午孵化。幼虫于清晨露重时很活泼,集中于稻叶的正面及叶尖,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处。幼虫除了蜕皮前后外,经常背负粪块。老熟幼虫将排泄物除去,爬到适宜处所,吐出白色胶状物作茧,藏身其中,约经2~4天即化成蛹。幼虫期10~15天。 发生规律 (1)发生世代:中国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2)越冬及虫源:以成虫在稻田附近背风向阳的塘边、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丛及其根际土缝越冬。以在芦苇、茅草及其切口内占多数。越冬时常有群集性。 (3)发生时期:在南方稻区,越冬成虫在3~4月恢复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活动盛期,初期取食蛰伏场所附近的游草等禾本科杂草,随后迁入水稻秧田及本田。 发生规律 (4)发生因素 ①气候因素:冬春温暖雨,适于越冬成虫生存,基数就大,发生亦提早,受害会加重。4~6月份多雨亦有利其发生为害,而高温则对其有抑制作用。 ②栽培因素:多发生于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山谷阴坡稻田。凡离山较远、阳光充足的稻田,发生就少,平原地区,极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结合积肥,冬春铲除杂草,杀死越冬成虫,减少基数。秧田灌水,捞杀成虫。 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打):在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等工具将叶片上的幼虫扫落到水中,连续3—4次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进行药剂防治,当负泥虫卵孵化率达到70—80%时,开始喷药防治。 防治方法 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