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激发光ElectronLuminescenceEL
專 題 報 導 由於反應速率、亮度、視角、壽命等諸多優點及較 低的製造成本,加上技術的純熟,陰極射線管已主宰顯 示器及電視機的市場幾十年,不管是在電腦的螢幕或家 庭視聽娛樂器材上,依然具有競爭優勢。惟陰極射線管 一年的使用量在全世界雖已超過 2 億個,但是重量過 重、體積龐大的缺點已成為它的致命傷。為因應視覺享 受的大面積化要求及可攜帶性的輕便化要求,短短十年 間,新的平面顯示器技術陸續被開發出來,例如液晶顯 示器、電漿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真空螢光顯示器、 發光二極體、電激發光等。 何謂平面顯示器?以傳統的陰極射線管而言,它是 利用電子加速去撞擊屏幕上的螢光粉發光,隨著大面積 化,陰極射線管也要越大,電子才有足夠的能量去激發 螢光粉,相對地電視機的體積也會變得很大很笨重。而 平面顯示器就是當顯示器大面積化時,其體積不會像一 般陰極射線管產生顯著的改變。彩色液晶顯示器已經成 功地應用於攜帶型顯示器,且正逐步取代陰極射線管在 桌上型電腦螢幕的市場。 另一方面,電漿顯示器製造過程中,大尺寸面板 厚膜印刷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熟,被視為最有可能獨占 40 ~ 70 吋產品市場的技術。以 42 吋螢幕為例,電漿 顯示器厚度只有 10公分,重量僅 40公斤,但陰極射線 管厚度超過 60 公分,重量更高達 100 公斤以上。縱 然如此,高科技研發人員還是絞盡腦汁,竭盡心力地 開發新技術,不時地展示新產品。 有機電激發光 材料的化學結構式中,含有碳、氫元素的通常是有 機材料,反之則為無機材料。目前無機材料發光二極體 製作技術成熟且已商品化。 近幾年,有機電激發光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38 科學發展 2002 年 1 月, 349 期 電激發光新視界 電 激 發 光 新 視 界 有機電激發光為一自發性發光元件,正朝現 有之液晶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相同應用領域 開發中。而隨處可見的液晶顯示器,其發光 機制需藉助液晶下方的背光源,粉體電激發 光即為一重要背光源。 蘇水祥‧橫山明聰‧朱健慈‧江俊德 科學發展科學發展年年 1 1 月,月, 349349 期期 3939 專 題 報 導 引起國內創投及光電產業界投資熱潮。有機電激發光的發 (2 )低溫製程,可製作在任何基板上(包括塑膠基 光原理和無機材料的發光二極體相似,大體上分為二類: 板)。 小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及大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小分子 (3 )快速反應時間(約為0.000001秒)、高應答速度(為 有機發光二極體是以小分子染料或顏料為元件材料主體, 液晶顯示器的百倍以上 )。 而大分子發光二極體則是以共軛性高分子有機材料為主。 (4 )紅、綠、藍三原色元件皆可製作,也可得到白光。 小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起源於1 9 6 3年波普(Pope )等人 (5 )低操作電壓(小於 10伏特);(4 伏特時亮度可達 在20 毫米厚的 (anthracene )單晶上施加電壓時,產 300 燭光/平方公尺)。 生發光現象,因而被稱為電激發光。 (6 )高流明效率(大於10 流明/瓦)。 由於單晶成長大面積化困難,施加電壓值太高 (大 (7 )高亮度(可大於100,000 燭光/平方公尺)。 於 400 伏特),元件結構尚未最佳化及有機材料本身特 (8 )自發光,廣視角(幾乎可達180 度,約 160 度), 性等問題,一直不能應用在發光二極體的元件上。 液晶顯示器無自發光,視角約 120度。 到了1982年,柯達實驗室的鄧青雲先生,利用兩種 (9 )可撓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