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國家競爭優勢 前言 1.動機 企業競爭→國家競爭 2.重心 a.什麼是國家競爭優勢 b.對某些產業的發展國家如何助益? c.政府與企業又如何應用國家的力量 3.菱形理論(國家鑽石體系) Porter不採傳統的作法 前言(續) 傳統:先界定可以應用在產業上的國家特質,再研究國家表現(eg.民族性…等) 。缺點:容易放大這些特性對實際競爭力的影響,此法類似演譯法。 Porter:由個別產業的競爭策略中歸納出普遍原則(例如:由小汽車、傳真機、會計師事務所…等產業) ,此法為歸納法。為了能提供完整的國家優勢競爭理論,Porter費時四年對十個國家上百個產業做研究,提出著名的「菱形理論」,又稱為「鑽石體系」(Diamond, determinats of national advantage) 。 菱形理論:決定國家經濟優勢的鑽石體系 資料來源:波特,《國家競爭優勢》 前言(續) 4.國家競爭發展階段 a.生產因素導向階段 b.投資導向階段 c.創新導向階段 d.富裕導向階段 從一階段到下一階段,政府與民間必需對產業結構、國際行銷、金融體系、科技水準、傳統思考等做全面脫胎換骨。 前言(續) 5.本書結構 第一篇(理論篇) : 根據十個國家、上百種產業的歷史研究,歸納出鑽石體系,以分析國家如何在“特定領域”建立競爭優勢。 第二篇(產業篇) : 以這個理論解釋國家如何在一些產業中發揮它的競爭優勢。此篇描述產業發展過程及其競爭理論的關係。 第三篇(國家篇) : 也是應用菱形理論,對比產業成功與失敗的形態,分析產業形態的變遷,進而建立能解釋國家整體經濟優勢的完整架構。 第四篇(應用篇) : 將此理論進一步應用到企業策略與國家政策上,因此企業領導人亦不可不讀。 第一章 新典範時代 1.國家所扮演的角色 2.傳統的產業成功理論 3.為什麼他們能,我們不能 4.建立優勢,政府責無旁貸 1. 「國家」所扮演的角色 國家為什麼能夠成為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基礎?換別的說法: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企業能在某些領域裡創造並持續競爭優勢?為什麼經常發生的是,某項產業裡的許多領先者都出現在同一個國家? 德國:印刷機、高級汽車、化工 瑞士:藥廠、巧克力、貿易 美國:個人電腦、軟體、信用卡、電影 義大利:瓷磚、雪靴、包裝機械、工廠自動化 設備 1. 「國家」所扮演的角色(續) 國家也是企業在國際間創造或持續保有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國家的經濟若要繁榮,企業是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因為它的生產力決定了國家的生活水準,同時也形成企業改善品質與提高效率的能力。 我們卻缺乏國家會影響企業的有力解釋。 早期經濟學家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與大衛?李嘉圖(David Richard,1772-1823)等,雖然早在十八世紀已經開始討論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形態,但是一般多認為,這些理論並不足以解釋現況 今天,跨國企業如雨後春筍,在出口的同時又利用海外子公司角逐國際市場,完全改變傳統的國際競爭形態,也使過去解釋國家出口的傳統理論遭到質疑。 1.1相矛盾的解釋觀點 國家競爭力定義模糊不清: 國際競爭的盛衰,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各家說法之間卻經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論。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現象,問題在於它們對國家競爭力的「定義」模糊不清。這一點,從很多國家不停辯論本身有沒有競爭優勢的現象就可以看出。 1.1相矛盾的解釋觀點(續) a.有些人把國家競爭優勢看成是由匯率、利率、政府赤字等變數所引導的總體經濟現象。 b.有些人則認為國家競爭優勢源自廉價與充沛的勞動力 c.還有一派的觀點把競爭力與國家資源豐富與否畫上等號。 d.也有很多人將競爭力的源頭指向政府政策。 e.最後,有關國家競爭力,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是因為各國管理模式有所差異。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單一變數出發的國家競爭力討論,並不能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1.2先問正確的問題 在談經濟繁榮時,「國家競爭力」這個名詞本身並沒有意義。國家經濟的基本目標是提供人民高水準的生活。 生產力是國民平均所得的本源,因此也是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生活水準的關鍵。 「生產力=競爭力」,因此,在國家層面上,「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 本書的任務就在於了解高生產力是如何產生。國家經濟的升級需要生產力的持續成長,但是企業生產力的提高則必須藉著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產品特性、改善產品技術和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以德國為例,由於企業不斷創造產品的差異性,引進自動化技術提高工人的產能,因此這個國家的生產力持續提升達數十年之久。 1.2先問正確的問題(續) 產業分工有助於提高生產力,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會走向更精緻的產業環節。同時,經濟升級要求現有產業在生產力提升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