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吃透文本 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2.疑难探究 (1)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 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前总理朱镕基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到点上,抓准了要害。 (3)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哪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 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 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宥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 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质,凝聚人心,以加强国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这既是“仁政”的丰富内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国家求富强的重要决定因素。孟子还特别指出,“仁政”的重点在君,不在民;施行“仁政”的原动力是“仁心”,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仁道强于霸道,仁道才是正道,才是归宿;要以“礼”塑人,以“仁”修人,以“人”铸人。 【答案】 C(A项全对。B项,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C项,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咎于年成;岁,年成。豚:小猪;彘:猪。D项全对。) A.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