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pptVIP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讲义结构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一、中国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1.封建社会臣民意识与私民意识的养成 2.封建社会建立管理主体伦理道德意识的渠道 3.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中现代公共管理思想萌芽 4.中国古代形成的完整行政管理体制 二、西方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1.英国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2.美国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3.西方早期公共管理的不足 一、我国古代的公共管理 1、封建社会臣民意识与私民意识的养成 (1)在中国数千年浓厚的封建政治文化背景下,肇始于“家天下”的政权组织形式,成为了缺乏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官本位现象的滥觞,如《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把整个天下的人和物作为了君王的私有财产。 (2)不断孕化成森严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人们从公共社会事务管理到日常生活的根本准则,最终导致了“天下奉一人”的愚忠愚孝的政治伦理规则痼疾。同时,封建统治者有选择性地推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等儒家思想,营造了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几千年的伦理规范。 (3)中国人在此伦理规范下养成了表现等级制度的“私民” 意识,广大人民大众是被排除在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之外的,在人民剥削压榨的基础上形成了关心民众也仅是出于统治者的“圣德”、“恩宠”等。 (4)当然历史传统中也不乏一些诸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等先进思想,却也是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基础为前提,或是囿于自身阶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彻底的革命思想体系。 2、封建社会建立管理主体伦理道德意识的渠道 (1)“五伦八德”是建立管理主体道德意识的基本渠道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八德”则是指自宋代形成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伦”与“八德”体现了传统文化下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中国古代国家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意识绝大部分也是从“五伦”、“八德”中衍化出来的。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一节中就曾批评中国传统的“五伦”大多为私德,其三德纯属家族伦理,朋友和君臣二伦仅为不完全的社会伦理。他说:“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而已。即已绝迹不与人交者,仍于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任。然而,“五伦八德”也明显包含了传统社会中从国家、社会到家庭、个人的伦理规范,形成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系,以及“推恩足以保四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公”思想。 (2)儒家崇尚的“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念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意识和整体意识。 整个社会中的个体及其权利依附、淹没于群体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状态。 孔子的“圣、贤、君子、小人”是对人的等级差别的分类; 孟子认为,人是一个类,离开了“类”的个体是不存在的; 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思想,人为人是群体的人。 在儒家的“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念影响下,历史上管理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中没有鲜明个体的概念,个体在这样的伦理道德集体意识中就是应该被消解于群体或社会中的。 “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的观念经常是与某种理想的心态联系在一起的,很少涉及到人的实际行为或者社会范式。“公共”领域的含义又相当模糊,基本上没有特定的场域,国家或者政府是“公共”用得最多的代名词。“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根植于历史上的公共管理伦理制度中,使得历史上中国公共管理伦理制度本身就带有缺乏领域性的特点。 3.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中现代公共管理思想的萌芽 希望具有普遍关怀和强烈规范色彩思想的公共伦理思想在中国战国中晚期就已出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礼运》中希望人人都要有普遍关怀的思想,照顾他人家庭,为他人出财出力。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中萌芽出了具有强烈规范色彩的普遍范畴的关怀思想。但其中“公”与“私”是处在尖锐对立当中的,在具有强烈规范色彩的普遍关怀的道德内涵的映照下,个人利益、个人意愿无论如何理解,正当性都很低,是应当压抑和去除的事物。 《韩非子·八说》里说道:“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明显,此私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韩非子认为博学孝道可能是妨碍“公利”的“私便”。其中彰显出来的法家公共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普遍主义的色彩。不只官吏,连人民都应该牺牲所有的“个人利益和个人意愿”。韩非子思想中,明显的是以公共为善,以个人利益、个人愿望为恶。希望具有普遍关怀和强烈规范色彩思想的公共伦理思想的萌芽,对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了铺天盖地式的影响,近乎根深蒂固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