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曾国新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期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二月,长达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显然,福建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正因为如此,长乐有众多的郑和史迹。如《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铜钟、天妃宫大井、三峰塔、文石天妃庙、云门寺、三宝岩等遗迹,郑和舟师驻泊太平港、太监楼、天妃行宫、三清宝殿、三峰塔寺等遗址,以及最近挖掘出土的郑和彩绘泥塑、姚氏族谱等纪念物、史料。 与长乐在郑和七下西洋中占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样,长乐的郑和史迹在开展郑和研究方面,具有珍贵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一、《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研究补缺纠错的实物依据。 在长乐众多的郑和史迹中,最引世人嘱目的就是《天妃灵应之记》碑。《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驻泊刊立。碑身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镌篆文“天妃灵应之记”,饰以祥云捧日图案,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计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该碑随天妃宫之圯而湮没。民国19年(1930),一农民在南山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偶然发现。县长吴鼎芬知此碑珍贵,移置县署。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长乐县当局恐珍贵文物沦落敌手,将碑、钟运往山区南平保存。民国37年(1948)长乐县派员将碑运回,但钟未运回。郑和碑曾先后存放于县民众教育馆和吴航小学,1985年收藏于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碑刻其他地方也有,如晋宁的《马哈只墓志铭》、南京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太仓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事迹》和《周闻夫妇墓志铭》碑、泉州的《郑和行香碑》、斯里兰卡的《锡兰山佛寺碑》等,但唯有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全面、详细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经过成果,而且至今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可辨。该碑的发现,弥补了郑和下西洋文献记载上的缺漏,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促使郑和研究走出依靠文献资料的误区,进入更加注重实物史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阶段。可以说,《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开展郑和研究最权威的碑刻文献史料。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往返年代,过去一直以《明史》为准。《天妃灵应之记》碑出土后,大家发现碑文所载与《明史》不尽相同。《《天妃灵应之记》碑 明 史 “天妃碑”文 出 发 返 回 出 发 返回 1 永乐三年夏六月己卯命 五年九月壬子 永乐三年 五年 2 永乐六年九月癸亥 九年夏六月乙巳 永乐五年 七年 3 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 十三年秋七月癸卯 永乐七年 九年 4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 十七年秋七月庚申 永乐十一年 十三年 5 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癸巳 二十年八月壬寅 永乐十五年 6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 永乐十九年 7 宣德五年六月 宣德六年 其中碑载永乐五年至七年的这一次,《明史》未记;而《明史》所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之行,碑文不载。史料证实永乐五年至七年确有这次郑和西洋之行。斯里兰卡出土的锡兰山佛寺碑,明郎瑛《七修类稿》三保太监《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文至于《明史》所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之行,也许因为并非象以往几次那样,用了将近两年时间,航到印度洋,而是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船,几个月时间,仅仅航行到南港为止,下西洋郑和才未将此行记入碑文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及年代应以实物史料《天妃灵应之记》碑为准。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前者说法充满火药味,后者内涵则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平外交;前者为清代学者所,而后者为当时当事人郑和亲自记。哪一种说法正确,更值得今人称道,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巡海大臣”泥塑凸显了郑和在民间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1992年6月22日,长乐市闽江口南面的沿海渔村漳港镇仙岐村,一位农民因挖沙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部门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构件多为明、清两代。据出土的《重修》碑,知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大约在100多年前因一次特大自然灾害被风沙湮埋地下。庙内5个神台上供奉的彩绘泥塑神像完残共计44尊。其中前殿两个神台,东侧神台上供奉的主神是妈祖天妃;西侧神台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厘米,人们称之为“巡海大臣(神)”,其左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