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志注》.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三 国 志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开始编著《三国志》。完稿后,颇被时人赞赏。据说夏侯湛因为见了寿书,便把自己正在撰著的《魏书》销毁了。张华准备推荐他任中书郎,但因遭荀勖排挤,出为长广(治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太守,辞不就。后来,由于杜预(著名学者,曾为《左传》作注)推荐,任治书侍御史, 3、注意用以类相从的方式来撰写类传。在编写方法上,由于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以九品品评人物的影响, 《三国志》比《史记》、《汉书》更注意按人物事迹分类,虽然没有像《后汉书》那样严格,但每一类传记叙的人物都是以类相从。 缺点: 1、陈寿屈从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常常使用“回护”的书法(统治者在政治上及私人德行方面多有不利于“风化”之处,他们做了坏事,还想掩住后人耳目,以图混充好人,为之服务的史书作者,便以偏袒的写法满足其要求),不惜歪曲历史真相,用虚构的史实代替真实历史。 又如魏少帝高贵乡公曹髦欲诛司马昭,反为昭党成济所杀,《三少帝纪》仅言:“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其下即录皇太后令,历数少帝欲谋害太后之罪行,其死自然“自陷大祸”。不仅如此,更由司马昭上奏皇太后,以成济杀死少帝为“干国乱纪,罪不容诛”,结果作了司马昭的替罪羊,而将司马昭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2、《三国志》中稍异于回护的书法为使用曲笔隐词,即借用有意的虚构达到特定的目的。如刘放、孙资原是诌谀奸佞之徒,传内却说:“放、资既善承顺人主,又未尝显言得失。”。一副丑恶嘴脸便在美好的词句下掩盖住了。 又如蜀的国号为“汉”,而《三国志》中称“蜀”,除了刘备即位的诏书见“汉家”的称呼外,书中皆不言其国号。 但我们不能因为“回护”及“曲笔隐词”而一味批评陈寿,实际上陈寿这样做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在蜀汉做官时能保持一定的气节,因为不肯依附宦官黄皓,以致“屡被谴谪”。而陈寿生活的时期距离太史公时代并不太久远,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及太史公的伟大史家风范不能不对他有较大影响。但即使他想一直保持气节,即使他想秉笔直书,在由蜀仕晋以后也很难了。 司马氏的统治手段比较强硬,加之陈寿自身前朝旧臣的敏感身份,使他不得不多有顾忌,虽然是私撰史书,也不敢完全秉笔直书。 后世史书作者多采用隐词回护的书法,除受当权者的强制外,更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和“隐恶扬善”等说词为之掩饰,以致成为封建时代一般史书的共同特点。 又如马钧、张仲景等很有成就的科技人物,也没有为他们立传。 3、 遇到他书同《三国志》记载歧异的地方,即一件事有两种以上说法的,旁征不同记载,进行考证;或者加以判断裁定,或者并录异说,不下评论。 裴松之的注很详尽,从头到尾自成篇段。简要地说,裴注实为《三国志》的补编,而不是随文释义的注解。 例如曹操实行屯田,《三国志·武帝纪》和《三国志·任峻传》都记载简略,裴注援引王沈《魏书》和《魏武故事》,补充了有关屯田的许多内容。又如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马钧在《三国志》中无一字涉及,裴注在《明帝纪》引《魏略》,在《杜夔传》注引傅玄所述马钧生平事迹甚详。 今本《三国志》与“裴注”两书合并刊行。中华书局点校本是最好的版本。 * * 三 国 志 陈寿 著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成 荫 主讲 优点 缺点 一、陈寿其人 二、《三国志》 一、裴松之其人 二、《三国志注》 一、陈寿其人 陈寿(233—297),字承祚(zuò),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少时师事同郡著名学者谯周,精研《史记》、《汉书》,并善写文章。蜀汉未亡时,任蜀汉观阁令史,因不肯附和擅权专政的宦官黄皓,屡被谴黜。到西晋朝,司空张华爱其才华,荐为佐著作郎。晋武帝泰始十年(274),编成《诸葛亮集》24篇,复入朝任著作郎。 又因为不扶继母丧返乡归葬父茔(yíng,坟墓、坟地),被时人贬议丢官。后被起用为太子中庶子。晋惠帝元康七年(297)病卒,年六十五。其著作除《三国志》外,尚有《益都耆旧传》、《古国志》等。 二、《三国志》 《三国志》成书以前,三国中魏、吴二国都曾修史,如魏王沈的《魏书》、吴韦昭的《吴书》,魏鱼豢也曾私撰《魏略》。蜀亡后,谯周曾撰《蜀本纪》,陈寿本人曾仕蜀,入晋后,撰有记录蜀汉地方豪强的《益都耆旧传》,并编定《诸葛亮集》。晋太康元年(280)灭吴后,南北统一,陈寿于是开始整理三国历史, 分别撰成《魏书》30篇,《蜀书》15篇,《吴书》20篇,共65篇。其中《魏书》有纪、传,蜀、吴二书有列传,但都没有表、志。尽管没有表、志,但叙事简洁、组织严密,本身成一完整的著作,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和以前的《史记》、《汉书》,以后撰成的《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三国志》 成书时间大约在晋惠帝元康元年(2

文档评论(0)

lifuping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