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旧事寻梦8】之八家乡的民谣、儿歌.docxVIP

【申城旧事寻梦8】之八家乡的民谣、儿歌.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乡的民谣、儿歌 作者:凌鼎年编辑: 小九九时间:2012-11-29 13:06 阅读次数:24收藏   中国凡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诗经》,都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说白了,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或者称土风歌谣,说是民歌也可以。当代作家常有各地组织的采风活动,其实,所谓采风,就是去民间,去乡下,去基层了解风土人情,采集老百姓嘴里的风谣。《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意思再明白不过,汉和帝让手下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以便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   放在当今社会,更多的就是段子。正面的就成了红段子,负面的可能就被斥为黄段子、谣言。   民谣、民歌各国都有,不少是小孩唱的,所以民谣、民歌往往与儿歌有割不断的关系。当然,所谓民谣、民歌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创作的,文化人参与的,无非借小孩的口来流行,来宣传而已。   梳理历史的脉络,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民谣、民歌内容、风格都不一样。有浅显的、通俗的,也有隐晦的、拗口的。有长时间流传的,也有不久就销声匿迹的。   我们太仓是文化发达地区,民谣、民歌向来丰富。例如清代诸家轩著的《坚瓠集》有“金太仓、银嘉定、铜常熟、铁崇明、豆腐吴江、叫化昆山、纸长洲、空心吴县”的说法,这显然是清代的民谣,这民谣客观地反映出了当时苏州七县的经济状况。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太仓人,儿时的不少歌谣至今难以忘怀。如“一致堂、倪鸿顺、三珍斋、四街观、五路堂、陆家桥、七浦塘、八洞桥、九苗河、石皮弄”。用数字谐音排列,把太仓的十个名胜古迹串了起来。我儿时,这十个景点都实实在在还存在,我基本都见过去过。一致堂在今肯德基斜对面,五十年代拆掉的,楠木大厅,卯榫结构,因卯榫牢固不好拆,最后被锯断的;倪鸿顺在武陵桥南堍,倪家后人还住在那里,系我小学同学,故常去;三珍斋在今小菜场超市隔河的北面,当年三珍斋的风鸡很有名;四街观在今一小西边一条十字路口的建筑,登楼能瞭望四面;五路堂在原南牌楼处,今州桥附近;陆家桥是??陵桥与皋桥之间的一座桥,在致和塘上,桥堍有家陆姓茶馆,我儿时住长埭弄,几乎天天要经过;七浦塘在太仓七丫口入长江,又名七浦、七鸦浦、七丫河等,曾有人牵强附会地把它与戚继光联系在了一起,误称为戚浦塘;八洞桥在原孔庙附近,所谓桥,其实就是一条小沟上的两条石板,每条石板上有四个洞,俗称八洞桥,石板为何有洞呢?原来此石是王锡爵家族祠堂的旗杆石,那洞是插旗的。因附近有个骨科医生,医术精湛,治好不少病人,被誉为“八洞春光”,成为太仓旧时十景之一;九苗河是我唯一不清楚的一个景点,希望了解的老太仓告知;石皮弄在太仓卖秧桥东面,一说因用石皮铺地得名,一说因最早住一石匠与一皮匠,故名。当然还有其他民间说法、文人杜撰,但恐怕与史实相去甚远。我1971年离开太仓去微山湖畔的煤矿打工,二十年后调回时,这些景点已十不存一,到九十年代老城区改造时,则彻底荡然无存。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家有四五个孩子稀松平常,普通百姓家的日子都紧巴巴的,那时流行的民谣是“阿大穿新,阿二穿旧,阿三穿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记忆犹新的是考取初中去报到时,一件汗衫胸前有个大洞;1966年去长征大串联时,我母亲为我的一条土布裤子补了又补,不会少于十个补丁;高中时,参加校宣传队演出,要蓝裤子,那次我妈正好不在家,我翻出我父亲的一条蓝卡其布裤子,但膝盖部位已坏了,我家里找不到蓝色的线,只好用白色的线缝上,再用蓝墨水把白色的线涂成蓝色,然后穿上登台演出,在现在的孩子听来,简直属天方夜谭。   因为那时食物匮乏,很多东西要凭票供应,而发育头上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食量大,一看到吃的,那情景可想而之,有一则民谣很形象,谓之“眼睛像霍显,筷头像雨点,牙齿像夹箭,喉咙像背纤,肚皮像褡裢”;有些大人还连一句“吃得肚皮青筋起,不管爷娘死不死?”   五六十年代的男孩子可玩的东西无非是掼菱角、杈铁环、滚铜板、打弹珠、飞纸镖,钉橄榄,或中国、美国(即捉与逃),玩得像泥猴子似的。文弱点,高雅些的,玩文字游戏,其实就是儿歌,譬如“侬姓啥?我姓黄。啥格黄?草头黄。啥格草?青草。啥格青?碧碧青,啥格笔?毛笔,啥格毛?羊毛,啥格羊?山羊?啥格山?高山,啥格高?年糕,啥格年,19??年”。相当于现在相声或小品中的字头接字尾。记得还有一个比较文雅的活动,几个小朋友并排坐一溜,其中一个唱着“点点萤火虫,蚂蚁柱上空……”来点脚,做活动,相当于击鼓传花的游戏,可惜后面的词句早忘了。女孩子喜欢的游戏是跳橡皮筋,她们会唱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一二、三三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也许这就算《皮筋歌》吧。也不知道这些女孩子小和尚念经似地唱了整个童年的儿歌,有几个知道为什么是马

文档评论(0)

3va3x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