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的变迁.doc

龙口的变迁 龙口隶属齐郡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龙口市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经中专家论证,其故市徐福镇),又是2200多年前徐福率船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据康熙版《黄县志》记载,龙口墩,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国公徐辉祖建龙口作为地名,始于此。最初的龙口仅为一渔村。北船常来售粮,南船多贩纸、糖就是对龙口的真实写照。南船的前部如鸟状,因忌讳鸟入笼(龙与笼谐音),清光绪十二年(1886),龙口易名为“金沙滩”。此时,它已经跃升为山东沿海重要商埠之一。1912年,民国肇始,金沙滩亦复名为龙口。民国三年(1914),龙口开埠五千年沧桑变幻,为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古迹和人类文明,增添了她的神秘和魅力从建国至现代,这里曾出土过数十件珍贵文物,有力地证明莱子国昔日的辉煌其中昭王时代的青铜器启尊、启卣被国家确定为西周时期断代标准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从公元前219年至前210 年十年间,秦始皇曾三次巡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三次都亲自驾临黄县。第一次东巡时秦始皇在黄县城召见了徐乡方士徐福,他遂陪同秦始皇祭莱山拜月神,然后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到了琅琊以后,徐福等人上书请求入海求仙。后来东渡日本未归。 秦代黄县故城,历经汉、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迁到当时的黄冠村另建新城,即龙口市建市前的黄县城。具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的秦代黄县故城,在山东和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位置。 三、渤海门户龙口古港 在山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海港。在众多的港口之中,有一个著名的古港,名叫龙口港。它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东、南连接烟潍公路、威乌高速公路和大莱龙铁路,西、北与天津、大连和秦皇岛隔海相望。自古就以渤海门户而闻名于世,现为山东最大的地方港和渤海南岸最大的商业港口。 龙口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龙港街道和平村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们就在此地定居。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龙口港一直是古代黄县和山东半岛一处重要的港口。据《黄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为加强海防在此设立龙口墩,龙口因此而得名。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于龙口沿海渔产丰富,龙口港成了兴旺发达的渔港。直(河北)、奉(东北)、苏(江苏)、浙(浙江)等地前来卖鱼者络绎不绝,龙口开始闻名大江南北。清代以来,渤海湾山东沿海诸港都以龙口港为中心,来往的船只日益增多。龙口的集镇规模也随之不断发展扩大。由于贸易往来逐渐集中为市,龙口开始出现经营外来商品的店铺。因外地的商船时常在附近海域触礁搁浅,人们误认为龙口名称不吉利,于是在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易其名为“金沙滩”。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民智渐开不再避忌,所以,在民国之初仍复名龙口。1914年9月,日本陆军第十八独立师团三万余人,乘二十四艘兵舰由龙口港登陆,从陆路进攻德国占领下的青岛,此举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龙口港从此闻名全世界。 四、巨贾富豪丁氏故宅 黄县(今称龙口市)房向以建筑布局合理,造型美观实用,构造精细讲究,室内宽敞明亮而闻名天下。老黄县历史悠久,自古经济文化发达,房屋建造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邑内一些读书人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开始在地方和朝内任职,其中有几位名垂青史的高官名宦。他们功成名就和告老致士以后,陆续在家乡建造一些豪华府第。清代以来,黄县人外出经商的人日益增多,足迹遍布山东、东北、京城和国外。有些人经商发财以后,回乡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豪华住宅。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丁氏故居。丁家世代经营当铺钱庄,发迹以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北巷、辛店、北关、十字街等地兴建豪宅两千余间,建筑面积约占半个黄县城。现村的丁氏故宅,为丁家西悦来爱福堂(大份)、履素堂(二份)、保素堂(五份)、勤业堂(三份)的宅居。分为东西两部分,共计55栋房屋,243间,建筑面积4327平方米,占地面积8042平方米。东面坐落在黄城北巷东街北部路西,区内分为两个完整的大院落。南院为爱福堂故宅,北院是履素堂宅居。因宅第外街道南北走向,故爱福堂和履素堂两家的大门并列向东,主要房屋都坐西朝东。两处宅居南北毗邻,各有房屋六座(每座五间)和若干厢房。每处宅居都有五处院落,每进院落都是四合院格局。房屋由东向西有次序排列,依次为倒厅、客厅和宅居。西区位于黄城北大街中部路南,区内有两处东西相连的大院落。东院是保素堂,西院是勤业堂。因为街道东西走向,所以保素堂和勤业堂两家大门都朝北,主要房屋均坐南朝北。东西两处大院各有房屋六座(每座五间)和五进院落,由北向南排列。第一座房屋为倒厅阁楼式建筑(1984年因北大街拓宽而拆除),第二座房屋是客厅,其他四座房屋为宅居。每进院落都建有对厢,均是四合院布局。每个大院落南北有更道贯通,东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