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契约视角下品牌关系探究综述及展望
心理契约视角下品牌关系探究综述及展望 [摘 要]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在营销领域,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心理契约的意义,实践证明消费者―品牌关系中也存在心理契约。文章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阐述了心理契约与品牌关系的概念内涵;厘清了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内容;分析了消费者心理契约违背后消费者的反应行为及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契约视角下品牌关系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契约;品牌关系;违背;断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88
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利用品牌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品牌关系”由Research International 市场研究公司的 Blackston(1992)首先提出,自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1]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品牌关系的成本上升,同时想要维系品牌关系也变得更加困难,品牌关系断裂的情况可能会变得日益频繁。在营销学领域学者们着重对顾客终止与品牌的关系的原因,以及导致品牌关系断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2],但是从消费者心理契约视角出发来探究品牌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要有Roehling(1997)[3]、Blackston(1992)[4]、Turnley和Feldman(2000)[5]、Zweig和Aggarwal(2005)[6]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品牌关系中存在不同维度的心理契约,并且心理契约的违背将会对品牌关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契约视角下品牌关系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的心理契约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弱化或强化效应,从而为企业在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维系上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和依据。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尝试厘清心理契约和品牌关系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脉络;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内容;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违背;以及消费者心理契约违背之后,消费者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行为。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 理论背景
11 心理契约及其发展
20世纪20年代,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对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如员工报酬、组织对员工的关心、群体规范和工作保障问题进行了关注。这是目前关于心理契约最早的研究
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理契约”的概念与术语最早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提出和使用。他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与工头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没有下确切的定义。[7]
营销领域的研究文献指出,消费者预期在理解消费者行为反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交换契约是决定消费者预期的关键因素。契约除了被广泛关注的经济和法律成分外,也包括心理成分方面的内容(Macneil,1980)。[8]
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术界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派别:一派被称为“Rousseau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和Morrison等;[9]另一派被称为“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学者 Guest、Conway、Herriot 和 Pemberton 等。[10]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心理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理论逐渐为营销学界关注和应用。如Blancero和Ellram(1997)认为在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心理契约都是其固有内容;[11]Russel 和Pecotich(2007)研究了供应链上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心理契约。[12]
12 品牌关系及其发展
学术界普遍认为,品牌关系最早由Blackston(1992)提出,他认为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品牌关系,其中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指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形象特征,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指的是消费者主观上认为品牌对自己的态度。[13]
Aaker和Fournier(2001)等人提出了品牌关系六阶段理论。Aggarwal(2004)依据社会关系理论,认为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分为交易关系和共有关系两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14]Swminathan 等(2007)从消费者―品牌关系视角出发,研究了消费者―品牌自我联结和品牌来源国联结对负面信息影响的削弱效应。钟帅和章启宇(2015)则以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基于关系互动的“品牌资产”(IBBE)概念和维度,并建立了测量模型。[15]
2 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内容
自Rousseau(1990)把心理契?s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