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辨证基础.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辨证基础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只有辨证正确,才能根据结果来选择穴位,最后才能有比较好的疗效。这里只根据针灸的需要简略的介绍一点辨证的基础理论。 三焦辨证 本节所讲的三焦,是清代温热病学家吴鞠通借用三焦名称,作为辨别温病证候浅深轻重有分类,属于证候分类学的范围,与脏象学说所讲的三焦,含义略有不同。 三焦证治: 上焦温病,温热犯肺者,取手太阴、阳明、督脉经穴,发汗解表,清热宣肺。逆传心包者,取手厥阴、少阴、督脉经穴,清心泻火,安神安志。针用泻法,不炙,并可在井穴上放血,以泄血分之热。 中焦温病,热结阳明者,取手足阳明、督脉经穴,和胃肠募穴,清泄阳明热邪,通调腑气,散结通便。湿热相搏者,取足太阴、阳明、督脉经穴,清热化湿,和中疏表。针用泻法,深刺久留,不炙。 下焦温病,真阴内涸者,取足少阴经穴,针用补法手少阴、厥阴经穴,针用泻法,以冀补水泻火,扶正祛邪。肝风内动者,取足厥阴、少阴、少阳,督脉经穴,针用泻法,以冀育阴潜阳,平熄内风。 经络辨证 本节重点介绍经络穴位辨证方法。 1) 检查方法: 2) ” ;局部有疼痛痠胀的感觉,总称为“压痛点”;其他还会有局部肌肤呈隆起、硬结、凹陷、松弛以及色、温的变化。根据这些不同的现象来分析,以推断有关经络脏腑的虚实寒热等证候。 3) 1、 肺 肺居胸中,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外与皮毛相合,上与喉鼻相通。故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多先犯于肺。肺主治节,朝百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最为密切,故肺病日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于肺,其中以脾肺兼病与肺肾兼病为多见。肺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降失常,证候表现为咳嗽、哮喘、咯血、胸闷、胸痛,鼻塞、流涕、鼻血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证治] 邪热蕴肺:邪热犯肺,蕴遏不解,而致肺失清肃。证见咳嗽,痰粘色黄,气息喘促,胸痛胸闷,身热口渴,或鼻流黄涕,鼻衄,咽喉肿痛,舌干而红,脉数。治疗应取手太阴与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泻之,或用三棱针放血,禁炙。 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胁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治疗可取手太阴与足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施炙。 外感风寒: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失宣,遂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楚,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治疗宜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施炙。 2、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导糟粕。因其经脉络于肺,又因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的脏腑,故它在生理病理上与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肠的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其病证表现为:便秘、泄泻、里急后重、便血、肠痈、脱肛等。 [证治] 大肠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传导失常,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治疗可取本腑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炙并用,以希散寒止泻。 大肠热证:邪热侵于大肠,血气壅滞,其证便泻黄糜,臭秽异常,腹痛胀急,甚则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身热口渴。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脚屈不能伸展。苔黄,脉多滑数。治疗可取本腑募穴、下合穴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炙,以使邪热外泄。 大肠虚证:多因久泻不止,或下痢久延,而致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脉象细弱,舌淡苔薄,凡此皆气虚下陷之故。治疗应取足太阴、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针补重炙,以补益大肠之气。 大肠病变多因积滞内积,邪壅大肠所致。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苔厚,脉沉实有力。治疗可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泻不炙,行气通腑而排除积滞。 3、脾 脾主中州,司运化,以升为健,主四肢肌内。故脾病证候,偏于运化失常、肢体消瘦及肿胀病变。又以脾能统血,如脾虚统摄无权,则可见便血、女子崩漏等。 [证治] 脾虚证:脾虚则运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徽无以输布全身,临床证候则为面色萎黄,中气不足,懒言,倦怠无力,肌肉消瘦。如因脾虚而致阳气不振,则有腹满便溏,四肢欠温,足跗浮肿,舌淡苔白,脉象濡弱等证。治宜取本脏俞、募与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补重炙。 脾实证:仅是和脾虚相对而言。其病多系饮食停滞,证见大腹胀满,或有疼痛;或系湿热蕴蒸,证见肤黄溺赤;或由湿阻而脾阳不运,证见脘闷而腹满,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肿胀。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脾寒证:有因脾阳衰徽,水湿不化。以致阴寒偏胜者;亦有由于过食生冷,脾阳因而不振者。在证候上都可有腹痛隐隐,泄泻,瞋胀,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治宜取本脏俞募与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补重炙。 脾热证:脾为湿土,如受热邪,则多为湿热互蒸。证见脘痞不舒,身重困倦,口腻而粘,不思饮食。亦有口泛酸甜,口糜流涎,头重如裹,身热不扬,便溏粘滞,小溲短黄,渴不多饮,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濡数。治宜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法,不炙。 4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