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用药(4版,2010).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殊人群用药(4版,2010)

青霉素:进入乳汁少,偶尔致过敏 磺胺药:母乳含量低,但可致新生儿黄疸 氯霉素:新生儿骨髓抑制,禁用 克林霉素:明显毒性,禁用 四环素:婴儿牙齿黄染,但乳汁中浓度低 异烟肼:大量转运至乳汁,致肝毒性,应禁用 甲硝唑:大量转运至乳汁,应禁用 小儿慎用的药物 抗感染药: 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的刺激症状,应慎用 喹诺酮类药物可损害幼年时期的关节软骨组织,幼儿及青少年不宜选用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及氯霉素分别致听神经损伤、骨骼和牙齿损害及灰婴综合征,应禁用。 神经系统药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不良反映较多,很少用于儿童,目前认为丙戊酸钠较安全。 糖皮质激素 小儿长期使用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育迟缓,剂量尽可能小。 铁剂 婴幼儿口服1g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2g以上可致死。 新生儿的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因此为了使新生儿安全有效的用药,必须熟悉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 吸收 (absorption) 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差。 皮肤吸收好,但易致过敏或皮炎。 肌注效果差。 病重常采用静脉或皮下注射 2.?分布 (distribution) (1) 白蛋白合成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 禁用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 (2) 体液量大,脂肪含量低,致水溶性药物分布 广泛,血浓低,而脂溶性药物血浓高。 (3) 血脑屏障发育不全,中枢药作用增强。 3. ?代谢 (metabolism) (1) 脂溶性药物代谢减慢。 (2) 新生儿肝比重大(4%),对新生儿药物代谢 有利。 (3) 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代谢代偿性加快。 4.??排泄 (elimination) (1) 肾小球数量少(30%),药物排泄减慢。 (2) 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平衡失调。 1. 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较迟,中枢脂肪量大,BBB发育不完善,对中枢药敏感。 2. 水盐代谢 易失水,对泻药、利尿药特别敏感。 钙盐代谢旺盛,慎用影响骨、牙生长药物。 (3) 内分泌系统 扰乱内分泌药物,影响小儿身体和智力发育 (4) 遗传性疾病 多发生于小儿首次用药,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5) 免疫反应 新生儿过敏反应少、低 幼儿、儿童过敏反应多而重 1.口服给药   (1)糖浆剂为宜   (2)混悬剂:摇匀   (3)油类:避免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   2.注射给药:肌注受局部血循环影响。常用静脉滴注给药。   3.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患病后易烦躁、惊厥。可加用镇静剂。    年龄越小,对镇静剂耐受越大,剂量可偏大。吗啡、哌替啶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氨茶碱有兴奋中枢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1. 给药剂量计算方法 (1) 按体重 (g/kg)给药 体重计算方法: 6 m 月龄×0.7+ 3 (kg) ≥ 6 m (月龄-6)× 0.4 + 7.2 (kg) ≥ 1 y 年龄 × 2 + 8 (kg) (2) 据体表面积 科学性强 体表面积(m2) = 0.035 ×体重 + 0.1 ( ≤30 kg) 体表面积(m2) = 0.02 ×(体重 -30)+ 1.05(﹥ 30 kg) 小儿剂量 = 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3 不适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3) 据成人剂量折算 常用 总之,初次用药慎重,从小量开始,注意观察 (4) 据药动学参数 较合理,应用受限 原理: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计算出各药的各种药动学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半衰期等。 3. 必要时实行治疗药物监测(TDM) 应用指征 安全范围小 毒性大 个体差异大 中毒表现隐蔽 谢谢 * * 非微粒体酶系 存在于血浆、细胞浆和线粒体中的多种酶系。可对水溶性较大、脂溶性较小的药物及结构与体内正常代谢物相类似的物质进行生物转化,这些非微粒体酶有单胺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醇和醛脱氢酶、胆碱酯酶、乙酰转移酶、磺基转移酶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 慎重区别疾病发生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要全面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缓急,做到合理用药。 (1) 明确用药目的,严格掌握适应证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