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乐府的含义 乐府有三种含义 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 2、一种诗体名称 3、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乐府的具体内容 乐府的设立时间  “汉承秦制”,公元前112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 乐府的主要任务 1、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 2、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 3、编配乐器; 4、进行演唱及演奏; 5、训练乐工以及研究音乐理论等。 乐府的领导人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代表宫廷掌管乐府的官员可能是乐府令;具体负责乐府工作的是协律都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是为宫廷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其大多沿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多使用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如《上邪》便是如此。  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整个乐府的工作人员有829人。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期。 合奏音乐—鼓吹乐 鼓吹的定义 是汉族原有军乐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产物。鼓吹乐是当时一种新型的乐器合奏形式。 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常伴有歌唱。 几种主要的鼓吹乐: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鼓吹乐一般均有歌词,“短箫鐃歌”保存下来的最多。后来其逐渐离开歌词,转向器乐一直流传至今,并与现代民间吹打乐有一定血缘关系,鼓吹乐对后世乐队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相 和 歌 相和歌的两种含义 1、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 2、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相和歌的形成过程 :徒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是由笙、笛、琴、瑟、琵琶、筝、节七组组成,有的加篪而成为八组。 汉代“相和歌”主要有平、清、瑟三种调式,也叫“相和三调”。 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形式。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对独立表演;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艳、解、趋三段式结构。 相和歌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有的相当长,如《孔雀东南飞》就是如此。它和战国时期的流行的成相有点类似,可以说是中国说唱音乐的先导。 百 戏 百戏的定义 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西京赋》都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的交流的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的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汉代域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情况 传出方面 传入方 吹管乐器 排箫、笛、笳、角 击乐器 编钟、编磬、筑 弹拨乐器 箜篌、琵琶 七弦琴及其音乐 形制上的变化 琴家的出现 琴曲具备的两个特点 1、情节性 2、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最早的谱式记载-鼓谱 声曲折-演唱曲谱 京房六十律 相和三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1、吴歌 2、西曲 歌舞戏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歌舞戏重要的节目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他的清淡思想成为一种典范; 记载中他所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除集中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声无哀乐论》外,还著有《琴赋》及琴曲《嵇氏四弄》。 文章的主要特点 全文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形式写成。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声无哀乐”,是在问与答之间反复论证,有针对性的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了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阐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