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母亲”的故事.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映秀母亲”的故事.pdf

第二章  “映秀母亲” 的故事 妇女们靠自己的双手刺绣出一幅幅的儿童画和羌绣, 寄托 着内心无可言喻的哀思, 赚取了生计和尊严。 她们持重前行, 让一个一个的希望在灾区慢慢升起。 而我们, 作为她们最初一 段心路历程的见证人, 也希望可以陪伴她们走下去, 让一切变 得越来越好。 “汶川”, 九年前曾刻在很多人心上, 悲怆彻骨的一个地名, 借 助自然之力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地。 映秀镇, 这 座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秀丽小城在这场重大地 震中被夷为平地, 因灾遇难5462 人, 受伤3712 人, 直接经济损失 4519亿元。 大地震发生后, 全国各地掀起了巨大的 “抗震救灾” 高潮, 一批批部队官兵、 专家学者、 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志愿者纷纷赶赴 灾区。 面对这场灾难, 中国社会工作也动起来了。 地震过后一个 月, 那是2008 年6 月24 日, 也因着对口援建———广东援建汶川 的机会, 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 中山大学联合广州市其他高 第二章  “映秀母亲” 的故事 023 图3  灾后的映秀镇 校的社工师生率先来到震中映秀。 稍后, 香港理工大学的团队也 来到其中。 很坦诚地说, 中国社会工作 (包括香港社工) 面对这场灾害, 面对着满目疮痍的映秀镇和陷于悲痛中的村民, 大家都不知道社会 工作在灾区可以做什么。 先不说可以做什么, 社工连在灾区立足之 地都没有, 首先最主要的还是让团队可以扎下来。 扎下来除了要得 到政府的认可外, 在地民众的接纳更是重要。 当时的灾区, 我们不 是不断听到 “防火、 防盗、 防心理辅导” 的口号吗? 老百姓不买账, 恐怕也很难在灾区坚守下去。 经过各种艰难, 也是机遇巧合, 我们在广州民政部门的协助以 及映秀镇政府的允许下, 终于在映秀板房区挂起了 “广州社工站” 的旗帜 (张和清、 裴谕新、 古学斌等,2011)。 但是面对着满目疮痍 的映秀和悲痛中的村民, 社工到底能做什么?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没 有答案。 024 坚守: 从 “映秀母亲” 到 “山里码头客栈” 一  聆听与陪伴: 走入母亲们的哀伤 6月25 日, 工作站成立第二天, 我们就到了被称为 “震中的震 中” 张家坪村入户访谈。 我们知道, 此时此刻, 必须深入社区细心 聆听灾区民众的声音, 才能知道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 社工可以做 什么。 在我们还不确定能做什么之前,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 给他 们精神的支持。 所以, 刚开始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走村串户, 遇 到人就与他们聊天, 但更多的时候是听他们倾诉。 当我们来到张家坪, 看到村庄完全被毁, 村民们都搬到位于加 油站前的一小块空地上。 这里一边靠着山, 一边是悬崖。 靠着山有 一排危楼, 靠着悬崖有一排蓝色的救灾帐篷。 危楼与帐篷之间的一 条老柏油路, 虽然裂着几条缝, 但看起来已经是比较好的道路了。 我们从山上的村庄下来, 跟随村民到他们家的帐篷去看看。 出 了帐篷, 街道上站着几位妇女, 上上下下打量我们。 那目光有点想 接近, 又有点预先设防。 我们走过去和她们打招呼, 她们动起来, 搬凳子给我们坐, 又拿来上面发的瓶装水给我们喝。 其实也没有多 少寒暄, 她们直接把话题拉到孩子身上。 这场突如其来的 “5·12” 汶川地震, 一瞬间使映秀众多家庭的 生者与逝者阴阳两隔。 我们在那里也目睹了幸存者在废墟上苦苦呼 唤逝去的亲人, 当时真正地感受到 “让逝者安息, 愿生者坚强” 这 句话所蕴含的善良愿望和厚重分量。 我们当时接触的妇女中有一位冯大姐, 家住映秀镇某村某组, 33岁。 她曾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一位能干顾家的丈夫, 一个 乖巧的10岁女儿, 一个活泼的8 岁儿子, 还有慈祥健康的公公婆 婆。 年轻能干的丈夫在附近的铝厂工作, 她就在家做饭喂猪,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