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要点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伟大的名族英雄——林则徐 今天是2016年12月8日,一个天气很好的中午,说是晴朗却不见太阳,说是多云却少了阴天的压抑,所以在我看来天气是好的。来到福州快有3个月,还没出过远门,军事理论课也马上要进入尾声,才决定要去林则徐故居,于是,这个中午我背上书包,出发了,用了一个多小时,车到站了,这也算是出了一次远门。 欢快地下车,忘记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鸟儿出了笼似的,环看四周,步行大概5分钟踏上了用大块古老石头铺成的大路,身后的水泥路变得模糊,向前望,崭新的建筑出现在我眼前,说是崭新其实是眼前一亮,看多了高楼大厦,这里的阡陌交通,别有一番感觉,再低头,铺路的石缝间仿佛能生出一朵花来,错落而有致,看似凹凸却平整。迎面而来的人流,与我同行的人流,叫卖声,吆喝声,不是手里紧紧攥着手机,一定以为自己来到了京城夜市,这里大概就是三坊七巷吧,一条大路,时不时看见一个小巷,我深知这次我是为了完成任务才来到这里的,这些勾起我好奇心的小巷,我只是极目远眺,我所看到的是一面又一面白墙,可能是我方向感不好,也可能是我使命感太重,我终究没有走进去。 沿路,看到了麦当劳,屈臣氏,星巴克等等都是大品牌吧,没有一点冲动,像是道边长得大而鲜艳的花,都是这样的美艳,反不及,那些无名野花,生得娇小,却芬芳可人,我期待的是转角处的小屋,或是树后的小铺,其实应该是我的目的地——林则徐故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能是这样吧,转角处我遇见了一座小屋,刚进门,是奶香,温暖的空气将我包裹,精美的挂件,复古的信笺,碎花的纸片,触动我的心,仿佛回到初中那年,那份安逸与不羁,随手翻开一张明信片,那数字让我回到了现实,今天不是那年,走出小屋,走进人流,沿途,一些风景是值得停留的,最美的莫过于人了。 对我来说,到处都是新的看点,我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只是漫无目的地摇头,再步行大概15分钟,走过一个红绿灯,红墙上有一副大而长的石雕,林则徐三字尤为显眼,总算到了目的地,在入口不远处取了票。跨过一道门槛,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是四门火炮,由大到小排列,后面叠放着炮弹,显而易见,这些火炮是林则徐部下的武器,也是清朝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轻炮,《清文献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轻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火炮多有铭文,常铭炮名、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等。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康熙时期,火器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顶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越发不重视武备,火器的发展渐趋停顿,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面对外国列强先进的火枪火炮,清朝政府只能用着落后的武器还击,输局已定,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便是从此开始,可见,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这个国家自强,不受屈辱的基础,而先进的武器又是强大军事力量的前提。 向后看,便是伟大爱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字,行云流水,苍劲有力。继续向前,走过一扇圆门,来到大堂前,一尊林则徐雕像屹立于此,高大伟岸,前方,有两大缸露天池水,满满的水与缸面齐平,想必是每逢雨天雨水便会装满水缸,向水缸里看,水尤其清澈,缸底的钱币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面值都一目了然,向水缸扔一枚硬币,面对林则徐的塑像许一个愿望,一定是满腔热血,只是手头上唯有的一枚是用来回去乘车的。来到塑像前,细细端详,栩栩如生,英魂犹在,仿佛能看见其抵抗外辱的雄姿。 往左,像是来到了后花园,视野变得狭窄,却不拘束,红花绿树装点着,多了几分生机,继续前行,仿佛能听见潺潺流水声,走近,有一面石桌,四把石椅,后边是池塘。走在这,有点疲倦的话,坐下来与朋友聊聊天,看红花绿柳,听水声潺潺,池里还有成群的鲤鱼,扔下一小片食物,便会簇拥而上,像一朵盛开的花。 再向前,是一条狭窄的走廊,穿过走廊,便来到了林则徐故居的核心部分。这里有他的生平,人生阅历,主要成就,生活百态,书画作品。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