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pdfVIP

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pdf

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 •王  力∗     内容提要: 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和高密度人口的岛国, 较好地 打造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也较好地解决了交通堵塞的问题。 本文图文并茂 地讲述了新加坡的有关经验。 关键词: 老建筑  交通  创新 在一个仅有720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三、 每平方公里平均近 7700人的超级现代化国家, 如何打造自己的建筑特色? 又怎样解堵交通、 跑得更快一些? 新加坡的经验, 并不复杂。 老房子拆了, 就永远拿不回来 32岁的Kenneth, 坐上了从新加坡市区开往圣淘沙岛的一列轻轨。 这位 在澳州科廷理工大学任教的西班牙青年, 利用休假时间到新加坡旅游, 短 短几天, 已参观过不少景点。 “这样一座超级现代化的国家, 还能保存这么多的古典建筑, 太让人惊 喜了!” 漫步在新加坡的街区上, 时时会看到见证着一段段历史沧桑的老建筑。 美芝街、 牛车水、 小印度的老建筑, 大部分设计统一, 多是平民建筑。 ∗ 王力, 策划主持的 “发现东盟” 系列采访活动, 系中国记者对东盟进行的最系统、 最深 入、 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采访, 赢得多个重要奖项, 被评为 “2009年度中国传媒活 动营销创新案例”。 主编 《中国记者发现东盟》 等多部丛书。 相关新加坡报道, 受新加坡 总理李显龙多次公开称赞。 一个高密度人口国家的老建筑与交通 295   新加坡河畔一带, 则各有特色, 大气、 优雅, 如旧国会大厦、 浮尔顿 酒店。 它们与周围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令许多外国游客始 终难忘。 “如果有时间, 要一条街、 一条街慢慢地走, 那些旧建筑里面, 藏着太 多、 太多的故事。” 余云说。 余云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作家, 多年前从上海来到新加坡, 现在在 《联合早报》 做高级执行级编辑。 “每次走过这些旧建筑, 我都恋恋不舍, 渴望走进去多看一眼, 它们让新加坡散发出迷人的味道。” 新加坡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主要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负 责。 该局规划师陈宏恒介绍, 建国之初, 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上, 新加坡 也走过弯路, 在新加坡河口的城市中心, 有不少现代建筑取代了原有的旧 建筑, 但政府很快对建设方针进行自我检讨, 并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对传统 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幸运的是, 我们回头回得快, 在亚洲现代化城市中, 我们的旧建筑算 是保留得好的。” 早在1989年, 新加坡就确定了 3 组独特的保留和保护性发展区域。 其中: 驳船码头、 克拉码头、 牛车水、 甘榜格南、 小印度等被列入历史性区域; 翡翠山、 经禧等列为历史性居住区; 美芝路、 芽笼、 如切等被划进二级居住区。 上述区域, 分属于10个街区, 到目前为止, 共有6000多幢建筑被政府 公报列为保留对象, 近40 处建筑被列为古迹,100 多公顷的市区被列为保 留区。 与此同时, 政府也提供协助, 如间接财务奖励, 以吸引私人业者保存 并修复其建筑物, 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新加坡政府认为, 从经济角度衡量,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造高楼大 厦, 远比保留历史街区的低矮店屋更具经济效益, 但是后者所蕴藏的回忆 和共同情感, 却是建构国民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记得2008年, 笔者在新加坡期间, 正有一座名叫 “七层楼” 的酒店被政 府部门宣布年底之前拆除, 让位给将要建造的地铁转换站。 此消息一出, 不 少新加坡人赶到这家已有55年历史的酒店拍照留念, 笔者也赶往 “七层楼”, 想 “到此一住”, 谁知酒店老板告知, 整个7月, 所有的房间都被订满。 296    新加坡研究 (2016卷) 图1  一对新人正在旧国会大厦门前拍照 (王力/ 摄) “公路网、 铁路网不合理可以纠正———老房子拆了拿不回来, 好的自然 景观破坏了也拿不回来。 新加坡在这方面很幸运, 没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 接受国外一些媒体的采访时, 曾担任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 建屋局总规 划师及局长的刘太格这样说。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