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doc

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传承对侗族大歌深刻的影响,同时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中侗族大歌的发展和跨文化意义。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      传承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为国内声乐界的一大权威赛事,在全国观众心中享有较高知名度。自从2006年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并驾的唱法引入赛事,原生态音乐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独特性越来越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时至今日,原生态概念已经日渐流行,并广泛见诸舞蹈、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原生态唱法,指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纵观近几年的青歌赛,原生态每次都可以说是大赛的亮点,也是观众们关注的热点。从蒙古草原的悠扬长调,苗族山寨的欢快踩鼓,八桂大地的动人山歌……原生态歌手带来的民歌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侗族大歌更是以它的浪漫气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何为侗族大歌   侗族是古代越南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聚居在中国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嘎老”就是大歌的意思。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的一种形式。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嘎老”(大歌)作为侗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于民间,至今仍保留其古老的面貌。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清美秀丽的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便在这种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朴质的生活,再加上长时间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合声音乐――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歌唱爱情的居多。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的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精华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侗族大歌打破了西方音乐届认为的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二、侗族大歌的主要特征   第一,声部多,节奏不固定。侗族大歌的节奏没有固定的形式,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第二,庄重严肃。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事、叙史为主,篇幅长,容量大。第三,演唱人数多。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同时演唱,气势非常宏大。第四,无伴奏、无指挥。侗族大歌演唱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糕、低声部。即所指的“众低独高”,无指挥,无伴奏,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侗族大歌渊源较远,早期由于侗族光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而无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它的传承大部分是靠口耳相传,靠大脑的记忆力保存,又靠记忆力和口授传给后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由群众(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是口传心记的历史传统文化的连续体。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以江西小黄侗寨为例,传统的歌队是进行侗歌传承的主要组织形式,遵循同寨组合、同性组合和同龄组合三个基本原则,从而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同寨组合是指它的地域特征,同寨是以他们的鼓楼为标志的,小黄侗寨是由小黄、高黄和新黔(1953年小黄设乡之后的名称)共同构成的一个大寨,每一个小寨都有一个以鼓楼为象征符号的认同标志,整个村子里的村民也就围绕着这个鼓楼形成了自己的群体,组成各自的歌队。因此,小黄侗寨的歌队也就按照这种村寨结构分属于不同的寨子,形成自己的地域范围。同性组合的性别特征,即以性别为特征分为男歌队和女歌队,不存在男女混合的歌队。同龄组合的特征是指总体上来看小黄每一个歌队的成员都体现了年龄相同或是相近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受某个阶段的年龄的孩子出生的数量的限制。学习侗歌是伴随歌队始终的活动内容,在幼儿期,女性歌队是通过听母亲唱歌而受到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