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繁华都市 矿山开采 高峡出平湖 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依赖自然 人地: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时期 利用、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开始紧张 科学的思想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尖锐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原始社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灾 情 减 灾 能 力 人口、财产密度低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相对集中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资产密度大 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巨灾伤亡增多、 普灾伤亡减少、 财产损失巨大 抗灾能力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 灾后恢复加快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思考题】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人口 社会经济 (土地利用) 减灾工程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缩小灾情 放大灾情 * * * * * *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地表环境与地面状况】 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修建水库】 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 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 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 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植树造林】 【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思考】: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LSI EP9-A3-09c 测量程序比对和患者样品偏移的估计.pdf VIP
- 高空运输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VIP
- 南车产业园污水管道深基坑开挖钢板桩支护施工方案.doc VIP
- pH(ORP)变送器使用说明书.PDF VIP
-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第6部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doc VIP
-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doc VIP
- 最常用2000英个语单词(全部标有注释)分段排序.doc VIP
-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报告.docx VIP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藻类 课件.pptx VIP
- (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原卷版)人教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