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成教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成教答案

 PAGE \* MERGEFORMAT 3 训诂学导学测试题 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3“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实情。 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怨天寒。可怜:值得怜悯。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7现在沿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给我国七八万种的古籍进行分类。 8“拉萨”来自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9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1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滕王阁序》),“宇宙”指空间和时间 11、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2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骃的《史记集解》 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3《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编撰《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记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14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15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16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17古文经学:为汗武时孔壁古文经书之发现而产生的一大经学派别。该派别主张解经必依古文原意,不得随意发挥。 18今文经学:为暴秦焚坑古文以灭,汗兴恢复,遂以今文(小篆及隶书)写经,而解经者亦随意讲说,因成学派,古称今文今学。 19古音通假: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这是通常所说的古音通假。 20疏(注疏):既是解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前人的注释,又称“注疏” 简答题(本大题共六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21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字形与字义必相关。,不分析字形可见字本义。例如:《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命,使也,从口从令。”都是形训。我们从中看到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⑵古文学与训诂。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⑶笔意和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必须以笔意为依据,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导致谬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指出:“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这里所说的“厥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曾说:“学者若不信《说文》之说,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这就是说,颜氏当时的字形已显示不出“一点一画”之意,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不出“一点一画”之意,⑷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例如: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其实“顾”有还、“返回”义。②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2论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 答:⑴方俗词义是指方言俗语的语言汇种,词的特殊意义是指方言俗语中语言词汇的词的特殊意义。⑵①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其原因在于:第一,可以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比如:“睃”字,《词海》、《词源》、《汉语词典》都不收,收了它解释为斜着眼睛看,并且注明“多见于早期白话”(1996年修订本删去这个字),读者才勉强得以解释。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而这些错别字又往往跟方言有关,当时的韵书往往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例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多种写法)。音近误写后就使人费解。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例如:元剧《勘金环》中的“张千,将问事来。”中的问事:不是审问事由或审问事实,而指刑具,相当一个词,光凭语感或脱离语境来认识,则相当于词组。又例如:“老身便好张主。”张主“即”主张“,词素次序颠倒,容易使人费解。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