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大纲-南华大学.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授课大纲-南华大学

南華大學 97學年度第 1學期授課大綱(新版) 科目名稱:偏差行為研究 科目代號:505101043 英文名稱:Studies on Deviant Behavior 授課教師:林昱瑄 開課單位 社會科學學院 應用社會學系 上課教室 學海堂501 學 分 數 3學分 授課時間 週四6-8節 13:20-16:10 修別 □必修 □必選 ■選修 教師研究室 學海堂343 聯絡方式 05-2721-001轉5343 linyusuan@ 教學目標 瞭解偏差行為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認識偏差行為的各種類型,並能從不同理論觀點進行分析。 有能力分析、批判台灣社會對於偏差行為的社會建構過程和處遇方式。 課程綱要:(含每週授課進度) 第一週 課程介紹(9/18) 第二週 偏差行為的定義與成因(9/25) *吳怡芳、曾育真(2003)。偏差行為之定義。出自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 14。南華教社所。 *張紉(2005)。青少年偏差及犯罪行為問題。出自瞿海源、張笠雲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頁402-436。巨流。 Thio, A. (1998). Deviant behavior(5th) , ch1, pp. 1-15. 第三、四週 解釋偏差行為的理論觀點(10/2, 10/9) -結構功能論:Merton張力理論、A. Cohen地位剝奪、R. Cloward L. Ohlin機會理論、控制理論 -衝突論:Quinney -符號互動論:標籤理論、文化學習理論 *藍采風(2000)。社會學,第七章,頁139-167。五南。 *王淑女等譯(2002)。社會學的概念與特色,頁116-117,136-146。(衝突論的例子)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2003)。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出自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31-52。南華教社所。 Musgrave, P. W. (1988). Morality and deviance. In Socialising contexts, ch2. Thio, A. (1998). Deviant behavior(5th), ch2, pp. 16-52. 第五週 文化研究學派(10/16) -反對將青少年文化視為偏差文化,重視反文化的「文化生產」意義,及背後象徵的抗拒(resistance)意涵 *張盈昆(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問題陳顯—從批判教育學的角度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8期,頁240-253。 *宋文里(1993)。誰是垃圾的主人翁?談「青少年問題論述」的問題。張老師月刊,192期,頁48-56。 *宋文里(2000)。再現青少年。本文發表於《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台師大,四月十五日。 *林昱瑄(2008)。一群「愛玩」青少女的生活方式及其抗拒意涵。出自張盈昆主編的教育的文化/文化的教育,頁113-149。 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六週 期中考(10/23) 第七週 校園霸凌(10/30) *打破「霸凌」謎思,人本教育札記216,頁52-64。 *夜?永誌不忘,擁抱玫瑰少年,頁28-36。 李淑貞譯(2004)。無霸凌校園,五南。 【影片欣賞與討論】邪惡 第八週 中輟(11/6) *章勝傑(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頁1-87。 *人本教育記者會資料。 章勝傑(2003)。從權力構念看原住民中輟現象。原住民教育季刊,30期,頁5-19。 柯秀薇(2003)。規訓與叛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全文上網,請至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查詢)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第九週 陣頭(11/13) *黃志偉(2001)。迷失在廟會現場—青少年為何加入八家將。師友,413,頁22-25。 王雅莉(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敏(2001)。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啟能(2007)。廟會繞境活動組織管理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全文已上網) 【影片欣賞與討論】邊緣少年八家將(公視) 第十週 幫派(11/20) *林昱瑄(2007)。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第四章,頁69-122。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楊士隆、程敬閏(2001)。幫派少年成長歷程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