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的前世今生.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衡水湖的前世今生.doc

PAGE  PAGE 5 衡水湖的前世今生   传说上古时代,大禹治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就是衡水湖的前身,俗称千顷洼的天然洼地。   这片传说中的大洼地处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和冀州市,也称冀州湖、冀衡洼地、信都洚、葛荣陂、博广池、冀州海子等,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平均6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洼地西高东低,洼内平均深度3-4米,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地。   据信史和地质学家考证,千顷洼是由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多条古河流冲积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的冲蚀低地。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应该是周定王五年(公元602年),黄河在古朝歌(现河南淇县)决口,形成了千顷洼的基本面貌。   干顷洼所在地区自古多河,衡水因境内衡漳水而得名,《水经注》载,“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流经衡水地区,漳河、滹沱河、滏阳河也多次在此地汇流。   因为衡水地区地势低洼,又河流频经,加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少雨,夏季多雨,所以此地洪涝旱碱灾害频繁。被人们称为“十年九灾,不旱即涝,盐碱低洼,种一葫芦收一瓢”。   夏季雨量充沛,常常河漫堤决,毁民稼穑,泛滥成灾。对明代以前的水灾,地方志上记载简略,据《衡水市水利志》载,西汉到元末约有37次水灾;明代以后到建国前的581年间有49次水灾,平均12年一次。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7年)的大水还导致了衡水县城的搬迁。在水量多的年份,千顷洼还会出现著名的“三海相连”的境况。原来千顷洼和冀县东边的盐河、漳河交界处,以及冀县西边的尉迟潭,并称“三海”。如遇风水时节,三海连通,绵亘上百里,浩瀚无边,可行兵船,传说曹操就曾在此操练水师。   春季,衡水地区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河水干涸,又容易造成旱灾,所以有的年份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来说,水灾年份多于旱灾。   由于洪水积涝成灾,千顷洼地势低,造成不少土地碱化,极大地影响了庄稼收成,在人工挖渠排水后土地盐碱情况才得到缓解。但春天洼水干涸后,盛产小盐,因此人们发展了衡水兴旺的盐业。   针对千顷洼特点,历代地方政府带领百姓修了不少防洪排涝工程。长期以来,筑堤是古代衡水人的大事,仅明清两代就修筑了护城堤、旧城堤、沿河堤、刘公堤等堤防,对防止河流泛滥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为了排涝和引水灌溉,隋朝州官赵炅曾组织百姓在此洼修建赵炅渠,唐代冀州刺史李兴曾利用赵炅渠引水灌溉农田。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曾在干顷洼里挖渠连接滏阳河,并修筑了三孔石闸,这样既可以在洪涝之时把洼里积水排到滏阳河,也可以在干旱时引滏阳河水入洼里灌溉。于是“冀衡洼地皆成沃土”(见《冀县志》)。后来渠道年久失修,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冀州知州吴汝纶筹措资金,清理并拓宽了乾隆旧渠。并建桥八座、涵洞八座,设立闸坝,按时开关。此渠长六十里,穿越了整个千顷洼,“泄积水于滏(滏阳河),变沮洳(意为低湿之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并且它也可在干旱时引水灌溉洼内庄稼。此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好处,人们为纪念知州吴汝纶,称此渠为吴公渠。   千顷洼以这种时而“三海相连”,时而“膏腴万里”的姿态走过了几千年。新中国建国前,千顷洼里有顺民庄和胡家庄两个村庄,洼地周围有几个村庄也在洼里开了一些土地。因为地广人稀,村民过着水进我退,水退我耕的日子,虽然亩产不多,但总产不少,一年收成够几年的口粮。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看中了这块人少地多的天然洼地,在其中建立了机械化农场,这就是冀衡农场的前身。建国十年来,辛勤的农场人在洼里开了四万多亩荒地。   建国以前,人们的防洪除涝工程只是引水和排水,千顷洼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建国后,千顷洼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1958年修水库之后。   1958年,为了灌溉小麦,且受当时全国修水库热潮的影响,当时的政府决定利用这块天然洼地建水库,衡水地区人民开挖了冀码渠,在干顷洼中部修筑了西围堤(即现在的中隔堤),把洼里的农场、顺民庄、胡家庄两村的62户共计286人搬迁到洼外。   1959年汛期来时,滏阳河水通过新挖的冀码渠引到干顷洼东洼,千顷洼东洼第一次人工蓄满了水,水面面积60平方公里,蓄水量1.125亿立方米,接近今天的蓄水量。这是干顷洼几千年来第一次因为人力变成“水库”。在当时的衡水地区第一书记张荫昌提议下,人们把这个新生儿改名为“衡水湖”。   或许生不逢时,水库诞生后,没有配套的提水设备,蓄水未能用来浇地,且因为高水位蓄水,加剧千顷洼周围的土地盐碱化。并且围堤单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也构成威胁。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1962年水库开始放水,退水还耕。顺民庄的村民和农场人又迁回原址进行农耕。水库的命运宣告终结,衡水湖又恢复了1958年前的境况。   1965年,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