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doc

PAGE  PAGE 6 科学家的坚韧 艺术家的情怀   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源于对科学的无限热爱;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源自对艺术的追求。当科学家的坚韧和艺术家的情怀相得益彰时,人性的魅力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灿烂。赵梓森院士,这位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科学家,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科学探索历程?又有着怎样高尚的艺术情怀?记者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拜访了这位76岁的老人。一如武汉夏日的天气,他以似火的热情向我讲述了他的科学人生和艺术情怀。   初见赵梓森院士,似乎很难将“中国光纤之父”这样的字眼与我眼前的这个瘦小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赵院士笑着说,那是因为他的母亲怀胎七月就生下了他。1932年2月,赵梓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百货公司职员的家庭里。由于不足月就出生了,所以幼时的他个子很小,而且体弱多病。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少年,却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代,开始了他的特殊的科学之旅。      科研,源自兴趣和爱国之心      小时候的赵梓森兴趣广泛:集邮、雕刻、美术、打乒乓、踢足球、装收音机、做模型飞机……似乎各个专业他都有所涉猎,但他始终最钟情的要数化学了。童年的乐趣也在对化学的研究中显露无遗。平日里,时常和弟弟一起自制矿石收音机中的检波氧化铜,最后发现能检波的是氧化亚铜;课堂外,向老师要些化学药品,自己用零钱买试管、酒精灯,自制氢气、氧气,被老师赞为“以后能当化学家的孩子”。也许正是化学老师不经意间的话语,激励着幼小的他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进。   如果说钻研源自兴趣,那么那个特殊年代的遭遇则更加激起了赵梓森科学救国的决心。“八一三”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时,赵梓森的老家虹口区被日军占领,全家被迫在英租界的一个矮楼阁中安身,一家十来口人就靠父母经营的小店度日。1941年珍珠港事件,日军在上海冲入英租界与英驻军交战,顷刻间枪声大作,硝烟弥漫,战火连连。正在学校上课的赵梓森,带着两个弟弟迅速往外跑,冒着枪林弹雨,躲过装甲车辆,终于逃回了家中。此时的赵梓森只有9岁。      小小的年纪就遭遇了日军侵华的种种苦难和磨练,赵梓森更加坚定了自己奋发图强、科学救国的信念。只是自己的学业历程并不顺利,偏科现象极其严重。喜欢的课程如化学、物理、美术等都是满分,而不喜欢的英语、日语、代数则不及格。这样的极端让赵梓森只考上了一所较差的高中。母亲的殷切希望和自己的自我反省,让赵梓森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单凭兴趣对待学业。1952年,在经历了从浙江大学农化系向上海交大的电信系的转变后,赵梓森的学业终于踏上了正轨,从此,对电信行业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让他开始了人生崭新的历程。   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了武汉电信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时学到的东西实在太浅薄。于是,他又花了3年的时间将大学的课程和相关专业基础课重新学习了一遍,这也为他后来的光纤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第一条实用光纤的诞生      提到第一条实用光纤的诞生,赵梓森显得非常兴奋,因为他将当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文革期间,武汉邮电学院由军代表管理,院里有一个大气传输光通信课题,军代表出于对赵梓森技术和能力的信任,决定让他承担,并提升他为研究室副主任。在赵梓森的带领下,院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课题。在研究中,赵梓森发现这个大气传输光通信会因雾、雨等天气的影响而中断。于是,光纤通信的方案提上日程。   早在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就发表论文说,玻璃丝可以通信,每公里20分贝。这个说法在当时基本上没人相信,但是美国康尼公司相信了,在1970年花了30万美元做了30米的玻璃丝样品并成功了。消息传出,国内纷纷开始了玻璃丝的研究。1973年,武汉邮科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当时世界上对于光纤通信的研究只是探索阶段,还没有实用,采用何种技术还在争论当中。当时国内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以赵梓森为代表主张的路线就是采用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数字通信制式。这个方案在后来国务院科技办组织的“背靠背”辩论中被采纳,国务院科技办把项目给了武汉邮科院。在赵梓森的领导下,光纤通信的研究越做越好。1979年,中国的第一条实用光纤诞生。可以说这个历史性的创举绝不是赵梓森信手拈来的,它的诞生凝结着他无数晶莹的汗水和艰辛的努力。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创造出这样的佳绩,赵梓森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文革期间,想了解外国的情况根本不可能,更别谈到国外去借鉴学习了,赵梓森只能跑到湖北省图书馆寻求信息。在图书馆里只有一本资料,是全英文版。当时那个年代大学里都不学英语,赵梓森通过高中和自学英语勉强有能力看懂资料。可是图书不能外借,更没有复印机这样先进的东西了。赵梓森只能手抄资料再带回去给同伴们讲解。除了信息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