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三)
第2章 电化学腐蚀原理 ;2.9 耗氧腐蚀;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耗氧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的输送过程和氧分子在阴极上被还原的过程,即氧的离子化过程。
氧的输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子步骤(如图所示):
(1)氧通过空气和电解液的界面进入溶液;
(2)氧依靠溶液中的对流作用向阴极表面溶液扩散层迁移;
(3)氧借助扩散作用,通过阴极表面溶液扩散层,到达阴极表面,形成吸附氧。
通常扩散过程是最慢的过程,因而是控制过程。;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1)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的总还原反应为:
O2 + 2H2O + 4e → 4OH-
具体可能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
O2 + e →
+ H2O + e → + OH-
(2)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总反应为:
O2+ 4H+ + 4e → 2H2O
具体可能分成以下几个基本反应步骤:
O2 + e →
+ H+ → HO2
HO2 + e →
+ H+ → H2O2
H2O2 + H+ + e → H2O + HO
HO + H+ + e → H2O; 2.9.2 扩散控制——浓差极化
; 2.9.3 氧还原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 2.9.3 氧还原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金属; 2.9.4 耗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1)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2)溶液流速的影响
; 2.9.4 耗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3)盐浓度的影响
(4)温度的影响 ; 2.9.5 耗氧腐蚀与析氢腐蚀的比较 ;2.10 混合电位理论 ;2.10 混合电位理论 ; 2.10.1 理论模型
电化学过程遵从电荷守恒定律,即一块金属在溶液中发生腐蚀时,氧化反应的总速度等于还原反应的总速度,阳极电流等于阴极电流。
金属M在溶液中的腐蚀,阳极存在如下氧化还原过程: ; 2.10.2 腐蚀电位
对于非平衡电极,当从金属到溶液和从溶液到金属间的电荷转移速率相等时,就可以达到稳定电位。稳定电极电位也称为开路电位或自腐蚀电位,即外电流为零时的电极电位。 ; 2.10.3 多种阴极去极化反应的
腐蚀行为
例如金属M在含氧化剂Fe3+的酸溶液中发生腐蚀。 ;2.11 金属的钝化 ;2.11 金属的钝化 ; 2.11.2 钝化的类型
(1)分 类:化学钝化;电化学钝化
(2)自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的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或“自钝化”。
例如铬、铝、钛等金属在空气中和很多种含氧的溶液中都易被氧所钝化,故称为自钝化金属。
金属变为钝态时,还会出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金属的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例如Fe的电位为-0.5~+0.2V,当钝化后升高到+0.5~+1.0V;又如Cr的电位为-0.6~0.4V,钝化后为+0.8~+1.0V。 ;(3)电化学钝化 :
采用外加阳极电流的方法,使金属由活性状态变为钝态的现象,称为“电化学钝化” 或“阳极钝化”。
如铁、镍、铬、钼等金属在稀硫酸中均可发生因阳极极化而引起的电化学钝化。
化学钝化是强氧化剂作用的结果,电化学钝化是外加电流的阳极极化产生的效应,“电化学钝化”和“化学钝化”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 2.11.4 钝化理论 ; 2.11.4 钝化理论 ;作 业
1、教材上第3章的11、13、14、15题;
2、教材上第5章的1、2、5~8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