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实:我的魏碑楷书创作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实:我的魏碑楷书创作实践

论“中实”:我的魏碑楷书创作实践 On “Zhongshi”: My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Regular Script Writing Practice 摘要:包世臣的书法理论历来被看作是碑派书学理论的重镇,他在《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关于线条审美的“中实”之说,“中实论”一经提出就在当时书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我的作品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就是魏碑线条的“中实论”,本文着重从包世臣“中实论”的实质性内涵,所应用的范围,魏碑与唐楷相比较的独特性以及我的作品是怎样体现“中实论”来展开论述。 Abstract:Bao Shichens calligraphy theory has traditionally been viewed as a city of stele school calligraphy theory, he in the Yi Zhou Shuang Ji presents a There was no parallel in history. on line aesthetic Zhongshi, Zhongshi theory was put forward in calligraphy at that time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y works and the starting point is the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lines in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ens substantive connotation in theory, the application range, unique comparative Wei and Tang Kai Comparison of my work is how to reflect the Zhongshi theory to discuss. 关键词:线条;中实 ;魏碑 ;中段 Key words:Lines;Zhongshi;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line segment 我的毕业创作实践是以魏碑楷书创作为主题。关于楷书创作我主要参考了以《龙门二十品》为主的造像题记,以《高僧传》为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上以造像题记为主要表现形式,完成了一件“拓片式”作品(见附图1)。在创作过程中我持有一个核心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魏碑的方式写魏碑”。那么既然持有“以魏碑的方式写魏碑”那么就要与以往的写二王唐楷的书写方式相区别开来。我在创作准备阶段,和创作实践阶段,首先就要确立魏碑笔法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线条中段“中实”的表现特征。 包世臣“中实论”的实质性内涵 “中实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 历下笔谭》中提出来的。文中曰: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 《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版,第653页。 包世臣的这一理论的提出,自有其具体的原因与背景。当时学帖之风盛行,而学者赖以取法的各种刻帖多为反复翻刻,笔画模糊,面目雷同,且多为行草书,导致书风日趋的单调、糜弱。另一方面,乾隆、嘉庆年间,金石、考据、文字之学兴盛,一些书法家开始重新审视长期被忽略的秦篆和汉隶。包世臣自然也十分关注新出土的石刻文字,并继阮元之后,对学习北碑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包世臣的“中实”之说正是针对如何学碑的问题提出来的。可以说包世臣的这一观点是具有独创性的。这一观点在书学史上确实没有人提到过,由于当时馆阁体盛行,人们对线条的“藏头护尾”的重视,注意逆锋起笔与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的“三段式”用笔方式,因而往往忽视了笔画的中截,致使两端雄肆而中截空怯,更有甚者,就造成了“蜂腰”“鹤膝”之丑。包世臣要求中截要“丰而不怯”,并提出鉴赏时要“蒙其两端而观其中截”。线条只有使“藏头”、“护尾”和“中实”三者结合起来,一笔一画才完全符合书法用笔点画美的要求。线条的“中实”从另一个方面说就是要做到线条的“涩”,韩方明《授笔要说》指出:“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同上, 第287页。 线条中段的行笔涩了,那么中截不但丰实,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