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早期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生活和主要职业构成
?? 华工输入澳大利亚兴起于19 世纪40—50 年代, 它是近代世界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早期中澳交往的有力见证。当时大批华工漂洋过海, 前去位于南太平洋的陌生大陆澳大利亚淘金, 人数一度多达6 万余人。采金业萧条后, 在澳华工又转向其它行业。他们为澳大利亚社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中澳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就1850—1901 年在澳大利亚华工的经济生活与主要职业分布情况作一概要的考察, 并分析其职业构成变化的原因与特点。 ????一 淘金业的繁荣 ????早在金矿大发现之前, 澳洲已有华人零星、分散地进入, 主要受雇于牧场。19 世纪40 年代, 由于新南威尔士停止输入流放犯, 劳动力奇缺, 殖民区政府准备招募华人和印度人来澳。1848 年10 月2 日, 有史记载的第一批华工120 人乘坐“宁波号”帆船从厦门抵达悉尼。以后数年, 华工陆续到达澳洲, 至1850 年, 澳大利亚总人口为405356 人, 其中亚洲人不超过3000人, 华人在1000 人左右。1851 年澳洲发现金矿之后, 在淘金热的推动下, 华工大批移居澳大利亚, 在中澳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新金山” , 这个地名称呼的出现正是澳洲淘金热的产物。据清末李圭在《东行日记》中载: “美国卡厘方利亚省 (即Califo rn ia) 之三藩谢司戈城 (即San F rancisco) , 华人以其地金, 称为金山, 嗣南洋澳大利亚亦产金, 称金山, 而以新旧别之” ①, 三藩市遂被称为旧金山。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的首府墨尔本及其周围主要金矿区即当年被淘金华工称为“新金山”的地方。 ????澳大利亚淘金热兴起的地区与时间发展不平衡, HYPERLINK 论文网因而华工到达的时间与分布地区亦不一致。总的来看, 华工到达澳洲东部地区即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殖民区最早, 在19 世纪50年代初, 人数亦最多。昆士兰殖民区次之, 在60 年代。而以西澳为最晚, 在80 年代至19 世纪末。所以淘金时代可以说整整50 年, 它以澳大利亚联邦建立, 严格的《移民限制条例》通过为标志而告结束。 ????1851 年以来, 大批华工乘船从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来到盛产黄金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昆士兰等殖民区, 一般每批600—700 人。他们在悉尼、墨尔本各口岸停靠后, 即成群结队前往金矿区。当时维多利亚西南部的巴拉腊特 (Ballarat) 就是华工集中之地。据1853 年有关资料统计, 该地即有华工2000 人, 3 年后激增至25000 人。有一时期, 在巴拉腊特全市中, 华人就占了1? 4, 该地苏华伦的 (Sovereign H ill) 因产金丰富而华工比较集中。 ????此外, 巴拉腊特北部的阿拉勒特 (A rarat) 和阿沃卡 (A voca) 等地也出产黄金, 吸引了不少华工前往。由于维多利亚境内的金矿较多, 华工前去淘金也最多。维多利亚首府墨尔本便被华工称之为“新金山” 。 这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淘金者, 脑后拖着长辫子, 身穿黑色或蓝色衫褂, 头戴尖顶斗笠, 用扁担挑着简陋的行李、各种炊具和采金淘金用的工具, 成群结队翻山越岭, 四处寻找金矿, 一旦发现泥土有异色的地方, 即停下来, 就地搭起帐篷或棚屋, 权且栖身, 以避风雨,人在里面根本无法抬头, 只能席地而卧。久而久之, 在淘金华工的栖居地周围逐渐聚成市集。 ????那时澳洲有很多地方尚未命名, 华工便自立名称, 叫××坑, 到另外一市集去, 曰之“过坑” , 由墨尔本到小镇或矿区去, 则曰之“上坑” 。澳洲早期开发时, 无车马道路, 交通极为不便, 昆士兰华工要到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淘金,“须步行野宿一年半始到达, 途中受土著、袋鼠、白蚁等侵袭而牺牲者, 为数不少” ②。 ????当时的采金方法极为简单, 淘金者只用锄头、铁铲掘井挖沙, 一人下井, 把泥沙传上地面, 一人在井口, 用木盆盛起, 用水冲洗, 并不停地摇动。因金沙比泥沙重, 泥沙冲走后, 粗金沙粒便留在盆底, 这样做就叫“淘金” 。有时矿井越挖越深, 最深的可达几十米, 一旦井壁疏松, 发生崩坍, 采掘工人便被泥沙掩没, 葬身井下。华工缺乏技术, 工具简陋, 只能4 至6人一组, 主要在白人摒弃的废坑里淘金, 所以被白人蔑称为“挖渣滓的家伙” 、“跟踪者”(Tailers)。欧洲矿工每人每月工资为1 镑, 而受雇于欧洲人的华人矿工每月仅得半镑, 再加上水土不服, 疾病蔓延, 死亡甚多。 ????在本迪戈的中央地波拉金矿, 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华工采金的原貌。那里的金矿井共有22 层, 每层2—3 米高, 总深70 多米。矿井附近有黑暗的铁匠间,简陋的工作间, 里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