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的论文.docVIP

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的论文.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的论文.doc

  研究回顾:作为传媒现象的准社会交往的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准社会交往研究的心理学缘起,解释准社会交往的“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然后对准社会交往作为传媒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 准社会交往 回顾 使用与满足理论      一、准社会交往与“使用与满足”研究      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horton&cquail。blumler,&broequail,1972)在一项有关英国电视受众的研究中发现,霍顿和沃尔描述的这一传媒现象就出现在受众对肥皂剧的反应中。.cOm在电视连续剧《加冕街》里发生汽车碰撞事件后,一位观众这样评述:“你感觉他们就象真实的道路交通事故,你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p.157)。研究者认为准社会交往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友谊(panionship)和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肥皂剧人物常常使观众回想起他们所认识的人,而且观众会将剧中人物出现的情境和行为作为理解自身经历的途径。麦奎尔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人际交往”功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大众媒介能够提供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方面的满足,媒介提供的材料可以满足人们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结伴与结群的需要,人们独处时可以在媒介中“给自己找个伙伴”,并渐渐地“了解”媒介中的名流与角色,仿佛他们都是自己的私人朋友。换言之,准社会交往实际是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源于电子媒介的兴起带来的新的场景特征,这种场景特征与社会行为的通用规则相互作用,并改变了社会交往的特征。过去的社会交往的对象是真实社会环境中的真实个人,而在准社会交往中,则替代为拟态环境中的虚拟人物,突破了真实社会交往中空间上的接近性和交往对象的熟知性。      二、两种范式      自此准社会交往开始在传媒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研究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各个研究者都是基于个人的研究目的来框定自己的研究范畴,对于“准社会交往”概念和功能的理解也存在分歧。   如罗森格伦和温德尔(rosengren and aragdi,1976)。   这两项研究成果代表了长期以来在“准社会交往”研究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两种观点,即“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缺陷论认为那些最有可能大量接触媒介、大量从事准社会交往的受众,往往因环境制约或人格缺陷,从准社会交往中寻求补偿以满足社会生活中未能实现的交往需要。一些研究也表明,孤独的人往往用更多的时间接触传媒,以改善其由孤独带来的负面情感(davis&kraus,1989,rubinstein&shaver.1982)。他们更乐意诉诸传媒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a.rubin et al.,1985;perse&a.rubin,1990)。   通用范式则认为,准社会交往来源于受众跟传媒人物的更普遍的情感联结过程,而不是为了寻求补偿(a.rubi al.,1985)。而且,受众跟传媒人物的准社会交往与面对面的交往渠道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rafaeli,1990;a.rubin&r.rubin,1985)。一些研究者指出,在后工业社会,看电视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noble,1975;schramm,lyle.&parker,1961)。在电视普及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通常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电视的“依赖关系”,因为电视垄断了个体生活所必要的信息资源(defleur&ball-rokeach,1989,pp,297-326;grant,guthfie,&ball-rokeach,1991)。   “缺陷”论和“通用范式”论似乎存在相矛盾的地方,实际上,自霍顿和沃尔1956年提出准社会交往始,对人们准社会交往的动机和能力,就隐含两种相冲突的解释。他们指出,一方面,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的个体跟大众传媒产生准社会交往,以补偿其人际交往的缺失以及替代性地享受正常社会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准社会交往又为大多数人所吸引,需要利用观众的能力去理解、同化,并遵循日常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同样的规则(horton&strauss,1957)。第一种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准社会交往是出于对不充分的人际交往的补偿,第二种解释意味着准社会交往反映了一种更普遍的动机。事实上,如果没有某些交往技能是不可能进行准社会交往的,而这些技能只能通过真正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   此后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验证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受支持的假设,都属于通用范式。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技能弱的被试,的确更多地看电视,这证实了缺陷范式所提出的补偿性传媒使用的概念。这些个体通过密集的、仪式化的、没有具体内容的传媒使用,来寻求社交补偿(davis&kraus,1989;rubi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