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归园田居》的三个切入点
PAGE PAGE 4 疑点、盲点、难点:《归园田居》(其一)的三个切入点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 张晓勋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2016年第2期)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疑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2对“一去三十年”做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这条简短的注释,反映出学术界自古至今的一个争议点,教师不要轻易放过,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一去”,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 不管是“十三”,还是“三十”,都是数字。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其他数字,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然“十余”和“八九”其实相差不远,但陶渊明指向非常明确:方宅是“十余”亩而不是“八九”亩,草屋是“八九”间而不是“十余”间。连相差不远的数字,陶渊明都不会随意漫笔,如果“一去”是“十三”年,陶渊明会把它写成相距甚远的“三十”吗?即便是夸大其词,为什么是恰好是“三十年”? 回到诗句本身,“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课本对“尘网”做的注释是:“尘世的罗网,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从29岁第一次进入官场,到42岁最后一次离开官场,陶渊明“一去”确实是“十三”年。不过,“尘网”是喻体,陶渊明自始至终没有说明它的本体是“官场”,“官场”绝非“尘网”的唯一解释。 “尘网”,顾名思义,喻指人在“尘世”间,如鱼在网,受到种种束缚。“尘网”在很多诗文中有运用,如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又如《红楼梦??“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可见,即便没有身处庸俗污浊的官场,只要身受名、利、贪、嗔、痴、爱等物的束缚,身不由己,也可谓身在“尘网”中。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时是42岁,“三十年”前应该是十来岁,也就是年少时期。 HYPERLINK /wiki/%E9%99%B6%E6%B8%8A%E6%98%8E \o 陶渊明 陶渊明幼年丧父,家道衰落,少年时代在江州浔阳柴桑读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少学琴书,偶爱闲静, HYPERLINK /wiki/%E5%BC%80%E5%8D%B7%E6%9C%89%E5%BE%97 \o 开卷有得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还有本诗所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反映出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性本爱丘山”),不喜与人交际(“少年罕人事”、“少无适俗韵”),喜好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游好在六经”)——修齐治平、入仕为官、经世致用的儒家观念,就这样在少年陶渊明的心中,悄悄地植下功名的种子,如陶渊明在《杂诗》所写,“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笃翩思远霭”。青年时身入污浊的官场是果,少年时心存功名、胸怀大志是因。虽然在读书时,“ HYPERLINK /wiki/%E5%BC%80%E5%8D%B7%E6%9C%89%E5%BE%97 \o 开卷有得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谓怡然自乐,但在永别官场、归园田居之际,回想少年读书的日子,却只能用一个“误”字来概括。肮脏不堪的官场固然是“尘网”,开始令自己名缰利锁的少年读书生活也是“尘网”。 总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年”并不是“十三年”的误写,也不是简单的夸大其词,而是有着实质内容的具体所指——从大概三十年前的少年时期开始,陶渊明就误入“尘网”,一直到了归园田居的时刻,既永离了污浊官场,也祛除了功名心念,才是真正的离开“尘网”。 盲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对陶渊明“一去三十年”中的“三十”, 历来众说纷纭,但对于同一首诗中的另外数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却乏人问津,大概觉得一望可知,无需探讨。这其实是经典课文的解读盲点,语文教师应该开发这种学生以为一望即知,实则一知半解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一窥语文艺术之堂奥。 “十余”和“八九”,都在“十”字上下,数目不大。“方宅十余亩”,最多就是“方宅十九亩”,“草屋八九间”,是八间还是九间,很容易搞清楚,为什么陶渊明在两个句子里都写概数,不写确数? 不妨先看鲁迅先生《秋夜》开篇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