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共61张PPT).ppt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共61张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共61张PPT)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考纲展示·体系构建;;基础梳理·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意识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①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②形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特别提示】 注意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常为高考关注。;2.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3.意识活动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人通过感官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通过“思维之眼”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2)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1)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2)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对于同一???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3.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意识的本质 1.(2014·江苏)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解析】 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自身不能改造世界,A项错误。意识本身属于主观现象,不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排除B项。人们置身苏州园林而生江南情思,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的生理活动,排除D项。 【答案】 C;命题角度2 意识的特点 2.(2014·大纲全国)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在不同处境下人们对事物产生了特殊的认识,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脑的局限性,③与题意无关。 【答案】 C;命题角度3 意识的能动作用 3.(2014·浙江)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