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30年代散文.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关键词;第一节 概述;在黑暗的30年代,无论左翼或非左翼作家,都十分自然地将自己的时代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联系到了一起: 吴溪的《论沉默》、朱自清的《论无话可说》、阿英的《嘿与谦》 、周作人的《关于焚书坑儒》、徐懋庸的《苟全性命法》 ;《论无话可说》;面对现实的黑暗和国民党当权者的政治高压,30年代的散文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1.鲁迅等左派(人称“太白派”)——走叛逆、抗争的路。 2.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称“论语派”)——走隐逸的路。;二.创作情况;根据创作风格主要有;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战斗风格和文体风格的成熟;“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从最初起,到最后止,他都是个战士,勇者,独立于天地之间,腰佩翻天印,手持打神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出入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即使在说中国是人肉的筵席时,调子也不低沉。因为他指出这些,正是为反对这些,改革这些,和这些东西战斗。 ——萧红评鲁迅杂文 ;一、前期杂文(1918至1926年) ;1927年后,杂文几乎成了鲁迅唯一的文学武器。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 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 ;他观察并质疑着急遽变动的时代思潮,展开与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等的论争;对国民党当局展开犀利批评;对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半殖民地商业社会及其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批判。 ;杂文名篇诸如《革命时代的文学》《“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论“第三种人”》 《为了忘却的纪念》《“京派”和“海派”》《从帮忙到扯淡?》 等。 ;三、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 ;(2)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3.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鲁迅“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 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二、瞿秋白等人的杂文 ;三. 唐弢、徐懋庸等的杂文: ;第三节、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散文 ;二、 何其芳的散文: 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探索人生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格调孤独苦闷、耽于幻想,刻意画梦,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诗。 《画梦录》特点是:纤弱的感情,雾一般的朦胧,浓丽而富于词藻的文字,蕴含思想和哲理,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以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但嫌雕琢过分。 《雨前》;何其芳的散文;三、丰子恺、夏丏尊的叙事散文:;《给我的孩子们》;2、夏丏尊(1885-1946),是丰子恺的国文老师,散文只有一本《平屋杂文》,多写身边琐事,但耐人寻味。 夏的散文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赏玩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且构思谨严,含蓄深远,笔法老到,为有数的散文文体家之一。代表作有《猫》、《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命相家》、《试炼》。;丰子恺、夏丏尊和叶圣陶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又聚集在上海开明书店周围,其间又有各种特殊关系(师生、亲家),故被称为“立达”派。 他们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爱国,做人也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但与政治却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散文虽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能在平凡中善于开掘生活的哲理,并追求高远的情境,结构亦严谨而有韵致。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小品。;四、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1932年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1936年赴美国任教,1952年在美创办《天风》月刊。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在美期间,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唐人街之家》、《红牡丹》、《生活的艺术》、《朱门》等作品。1966年回到台湾。1976年病逝于香港。 ;林语堂曾说:“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都较为和蔼,较为坦白,又大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必能彼此结交相亲。” ;2、林语堂的散文观;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散文超越现实引起了左翼文学的批评 ;鲁迅发表了具有总结这场论争性质意义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认为:现代散文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战斗性是它的一个基本传统;其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