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golden lessons-nature.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our golden lessons-nature

2012.3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JIAOYU KEYAN 一、“钱学森之问”命题所指 2009 年 10 月 31 日,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 年 98 岁。钱老陨落后留给国人一个深深的思考,即 “钱学森之问”。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 量讨论,然而人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首先,对“学校”一词所指有不同的理解。在学校 层级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钱老所谈学校特指大学,部 分人认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统称。在学校存在时间 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钱老所谈学校是现阶段的学校, 部分人认为特指恢复高考之后的学校。[1] 其次,对 “杰出人才”一词所指有不同的理解。在人才层次方 面,有人认为杰出人才特指高层次、顶级创新型人才 (如诺贝尔获奖者),也有人认为杰出人才即普通创 新型人才。在人才类别方面,有人认为杰出人才特指 自然科学领域人才,有人认为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的人才。同时,有学者从“实践 标准”、“真善美标准”以及“创新标准”对杰出人才进 行了界定。[2] 此外,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不是一问而至 少是三问,“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二问是‘关 于教育质量之问’;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3] 也有学者提出了另外三层含义:“一是国家建设和发 展需要杰出人才;二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或 者说杰出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杰出人才的培养 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4] 二、“钱学森之问”命题质疑 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只是钱老的自问 自答。钱老将现在的学校与民国时期的学校相比较, 同时强调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但更有人 指出“他本人也在科学为政治服务那种咄咄逼人的 政治氛围中,有违科学家的基本修养写下那为后人 诟病的科学帮闲文章,他不可能不明白,对杰出人才 的致命戕害来自何方”。[5]此外即便是自问自答,这 种表述本身也存在严重缺陷。人才的培养问题不单 单是学校一方所能解决的,单方面拷问学校教育无 益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所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 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更为精确地表述应该是:“为 “钱学森之问”研究述评 笪 王 朔文 〔摘 要〕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 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 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 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 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 主体积极参与。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争鸣 述评 GUANCHAYUSIKAO 观察与思考 31 2012.3 SHANGHAI JIAOYU KEYAN上海教育科研 何不让杰出人才冒出来”。[6] “钱学森之问”的另一种表述为,“今日中国为何 出不了大师”。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被彻底虚拟建构 的伪命题,因为我国社会并不是真正的缺少大师,只 是由于现实原因遮蔽了人们发现大师的眼睛。[7]首 先,大师具有专业性,而非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样 大师很难被同行之外的人所发现。其次,社会科学领 域大师具有隔代性,其认定有一定的周期性;自然科 学领域出现大师的可能性在逐渐变小,正逐渐以学 术共同体代之,并且逐渐变成了一种老人体制。第 三,“今日中国出不了大师”是一种独断伪逻辑,其目 的在于全盘否定中国既有制度,进而推行休克疗法 而否定渐进式的改革。因此“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 师”无非是“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唯西方标准所认同 的大师”的另一种表达。 三、“钱学森之问”命题求解 (一)外部原因 1.历史文化影响说 我国儒家传统文化是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官 文化”,在这种“官文化”与“文化实用主义”的影响下 “一切不以‘升官发财’为依归的智力活动都被视为 ‘不务正业’,一切自然技术研究成果都被贬斥为‘奇 技淫巧’”。[8]这种“官文化”腐蚀了学人的学术兴趣, 阻断了其走向学术研究的路径。同时“官文化”是一 种讲究等级,扼杀平等与真理的“酱缸文化”。[9]在这 种文化中,个体是被奴役的、个性是被束缚的、思想 是被压抑的。于是“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惟独不畏真理;……崇拜权力、崇拜金钱,惟独 不崇拜知识”。[10]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突 出体现为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整体性思维方 式。[11]“社会本位”价值的强势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个体的价值与个体主体性,整体性思维方式也必 然会影响个体思维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2.社会环境影响说 建国后国家急于改变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