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栗毓美和恒麓书院.doc
栗毓美和恒麓书院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山西省浑源县人。青少年时在浑源州恒麓书院读书。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任知县。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发明“抛砖筑坝”之法,终使黄河水患大治,被百姓推崇为河神。栗毓美宦游在外数十年,情系家乡,多次捐巨款帮助家乡赈灾兴学,为培植家乡淳厚文风作出了突出贡献。 被奉为“河神”的封疆大吏 今天,当人们走进浑源城的东北隅,在面对恒山、北依浑河之处,会看到一座布局严谨、结构对称、占地近12亩的汉白玉石刻陵墓,这便是清代治河名臣栗毓美的安息之处。墓内有室,室内有碑,碑铭为民族英雄、时任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栗毓美陵墓,又名栗氏佳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处人文景观,它既是寄托人们对栗毓美哀思的场所,也作为旅游景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栗毓美的精神也在穿越时空,不断传播扩散。 道光十五年,栗毓美由布政使升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两岸均有不少滩地,尤其河南河段,河宽滩广,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滩,将滩面冲成许多串沟,首尾与大河相通,分流成河,冲刷大堤,造成决口之患。沿堤上下40余里,险情严重。栗毓美亲到工地指挥抢险。这一带堤防,原不靠河,平时未备工料,若用秸埽抢护,堤段太长,难以全线整修。鉴于当时滩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砖颇多,栗毓美认为砖与石相仿,决定收买当地民砖,试抛砖坝抢护,共筑长短砖坝60余道,化险为夷。 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曾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但遭到一些在朝的官员反对,认为抛砖不如修埽(用秫秸修成的护堤),购砖不如购料。粟毓美一再上书力争,认为每年黄河两岸,多用石料护埽,但石料采运困难,价格高昂,计一方石可购两方砖。同时碎石虚方大,砖料虚方小,一方砖可当两方石用。而秸料埽,抗洪能力不强,年久易于腐烂。建议用备防石料、秸料的经费沿堤多置砖窑,烧制大砖,以备工用。最终赢得道光皇帝支持。后来,栗毓美在治黄中大力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并写出专著《砖工记》。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实践证明,栗毓美创造的“抛砖筑坝”,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在护堤和抢险中比过去沿用的“埽”更加稳固、节省费用。“以砖代埽”一直延续了100多年,直到1949年,“抛砖筑坝”仍然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方法。 光绪《浑源州续志》书影 栗毓美治河五年,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缓急,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就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其在任五年,“河不为患”,使老百姓免遭水灾和流离失所。推行砖坝数年内,“三年未生一新工”,为国库节省官银150余万两。他勤政律己,廉洁奉公,深得皇帝的厚爱和群众的尊敬。道光二十年(1840年),栗毓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许多官吏“亦皆闻之流涕”。道光帝在其家乡山西浑源赐建府邸,御笔亲题“河帅府”,并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2里处修建陵墓,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撰写了祭文。道光皇帝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清史稿》对当时十多位河督分别点评,称栗毓美“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对他作出了崇高评价。后来,栗毓美治河的事迹与能力在河工的口口相传中,日益被神化,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尊称为“栗大王”。以致后来清廷也正式敕封他为河神,并将其请入国庙――嘉应观,享受国家祭祀。 恒麓书院的创建 浑源县在明清时称浑源州,属大同府管辖。虽然地处塞外边陲,但自古就是一处文化宝地。金代时,浑源在州3.5公里的南翠屏山上建有翠屏书院,是本州状元刘?趾陀邑┫嗨毡:饨惭У牡胤健5搅嗣鞔?,本籍名士孙聪在州城西北3.5公里的凤凰山(今神溪山)下建有凤山书院。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巡抚都御史石阶(本州人士)又建造了石溪书院。但到清初,这些书院大都毁弃,名存实亡。雪上加霜的是,清朝立国未久,浑源县及其所在的大同府又被卷入了大同总兵姜??掀起的山西省反清复明运动。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镇压,城陷后疯狂报复,浑源县被屠城。兵燹过后,一片萧条,文运也是如此。自明隆庆五年(1571年)翟延楠中进士后,浑源“数百年久不闻有纯粹博达之士出乎其间”;进入清朝后,也只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贲中举,科场之上便又一片沉寂。 目睹此情此景,历任知州都想振兴文教,有所建树。乾隆十九年(1754年),浑源知州龙云斐决定新修书院。因为浑源地处北岳恒山脚下,所以为书院起名“恒麓书院”。但因种种原因,四年过去了,直至调职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