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针灸技术 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 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