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护航中华鲟拯救活化石.doc
护航中华鲟拯救活化石
长江是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河流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渔业资源基因库,分布有鱼类370余种,其中特有鱼类约170种。近年来,受水利工程、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不仅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白?D豚功能性灭绝、白鲟野外绝迹,中华鲟极度濒危,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长江中消逝。
艰难的找寻
今年11月24日,是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3年来最兴奋的一天。当天上午10时许,在葛洲坝下游约400米处的江面上,他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拉起专业采集中华鲟卵的网具。一小团粘在一起的黑灰色颗粒物挂在网上,姜伟拨开水草仔细辨认:“是中华鲟卵!终于找到了!”
野生中华鲟正常产卵期为每年10月至11月,上次监测到其自然产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而随后的2013年、2014年,科研人员都未在葛洲坝下游的传统产卵场里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行为。
直到2015年春,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遗传背景,确认该鱼群为中华鲟幼鱼。
这意味着,中华鲟的自然产卵场可能发生了转移。同时也意味着,野生中华鲟种群仍然在顽强地生存。
2015年10月,农业部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启动中华鲟新产卵场大型科考。4个多月时间里,近200名科研人员,运用声学探测、食卵鱼解剖、江底采卵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宜昌至安庆1041公里长江江段展开拉网式搜寻,试图寻找野生中华鲟产卵迹象,然而,一无所获。
人们没有放弃寻找。2016年11月初开始,上述几家科研机构继续在葛洲坝下江段展开中华鲟繁殖监测工作。11月18日以来,伴随着降温,科研人员及时加密布设网具,于24日终于监测到中华鲟产卵。姜伟介绍,根据鱼卵发育情况推断,产卵时间为24日凌晨。
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姜伟和他的同事们,一共采集到了1000多粒中华鲟卵。“这应该是同一批中华鲟卵。在2000年以前,每年可以采到两批中华鲟卵,之后每年只有一批,偶尔有两批。”姜伟说,根据声呐监测,洄游来坝下产卵的亲鱼很少,只有个位数,具体数量还要做分析后才能确定。
2016年12月17日上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实验室。上千条中华鲟幼苗在培养皿中游弋,大的有3厘米,小的约2厘米。
姜伟差不多每隔1小时左右就会来看看,他注视这些鱼苗的神情,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
从事中华鲟研究11年,姜伟已经3年没有看到这样漂亮的野生中华鲟鱼苗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等着这批鱼卵长大,明年放流到长江。“我们也会留下少部分,用来优化人工繁育资源。”重新发现中华鲟卵的喜悦过后,是深深的忧虑,姜伟明白,明年能否打捞到野生中华鲟卵,还是个大大的未知数。
未卜的命运
“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数量有1864只。目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有多少?大概只有百头。可以说,中华鲟的生存危机比大熊猫更严峻。”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处长赵依民说。
中华鲟种群自白垩纪延续至今,已历1.4亿年,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也见证了恐龙的繁盛与灭亡。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国宝”,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科学界对中华鲟的第一次认识始于1972年。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对该省境内长江段的中华鲟、达氏鲟进行调查,才有了中国科学界对于中华鲟的第一次认识。
中华鲟属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10-11月,它们到长江上游繁殖。随后,幼苗顺江而下,到长江口稍作停留,然后在大海中发育。性成熟后,中华鲟游回长江,继续繁殖后代,往返路径长达5000多公里。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千里寻根”的习性,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然而,这条寻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捕渔网、螺旋桨、电鱼器、还有化工厂排出的污水,都有可能让中华鲟的寻根之旅变成绝命之旅。
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更是截断了这一古老物种亿万年来的洄游通道。中华鲟在长江的洄游路径缩短近一半,其命运也由此被彻底改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1981年前,洄游的中华鲟最远能游到金沙江,天然产卵场至少有16处。1981年后的天然产卵场,仅葛洲坝下江段这一处。“记得截流后好几年,坝下游经常可以看到中华鲟的尸体,都是为了到上游产卵撞上去的。过了好几年中华鲟才适应了这个产卵场。”
事实上,在2013、2014这两个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的年份里,科研人员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