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思想新启蒙.doc

为什么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思想新启蒙.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什么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思想新启蒙

为什么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思想新启蒙 2016-07-12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诺贝尔奖得主科思教授去世前曾对中国有十大忠告,其中之一提到:“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到有效供给是成功的关键。普遍现状是即使一流的企业,也都在战略上大面积犯错,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一系列充满误导性的商业流行思想也拖累了一个个行业,陷入集体迷茫。 类似境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也出现过。人们很少知道,里根的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同步配合了一场商业思想启蒙,以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有效供给,赢得改革巨大成功。了解这场商业思想启蒙的背景与内容,让中国企业家不被错误的商业思维带进沟里,有益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 任正非、马云、江南春;杰克·韦尔奇、郭士纳都是商业定位实践大师级人物,分别在各自领域赢得用户心智;东阿阿胶、加多宝原本都是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企业,在定位思想启蒙下,获得惊人增长。 联想为什么会陷入战略误区? 多年前,柳传志与邓德隆有一次在央视《对话》会晤。那次见面,邓德隆直陈老柳,“联想手机的战略错了”。 一边是中国教父级的企业家,以中国式的智慧成为管理大师享誉企业界。那次会晤发生在联想并购IBM电脑部门一段时间后,并购广受瞩目,市场对联想欢欣鼓舞,联想信心满满。另一边是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之后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大师杰克·特劳特在中国的首席合作伙伴,在其帮助下,加多宝取得了辉煌的市场成就,成为企业史上的经典案例。 不久之后,两人在某个场合再次见面,柳传志对邓德隆说,联想手机赚钱了,言辞中洋溢着广为熟悉的柳氏微笑。“赚钱了更糟糕。”邓德隆回复。柳传志听了颇为惊讶,有些生气,我手机赚钱了,你怎么还说糟糕呢?见面不欢而散。 几年过后,时间似乎站在了邓德隆这边,这对柳传志有些残酷。联想集团2016年财年,再度巨亏。上一次巨亏是电脑,这次巨亏是手机。在智能手机第一阵营版图上,已经难觅联想的身影。 邓德隆并非真的要劝阻联想做手机,而是联想手机的定位不对。定位错了,短期的盈利反而会误导企业加大投入,最终损失将更加惨重。在商业竞争中,从来没有像定位这个词,如此简单又经常被轻率使用。在许多人眼里,定位,或许就是针对某个细分市场、某个人群、某个渠道的策略而已。但在杰克·特劳特眼里,定位有两个深层的含义:1. 在外部顾客头脑中,针对竞争确立优势位置;2.以心智位置为核心,由外而内重新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去创造、巩固、强化这一定位,以此影响甚至决定顾客的购买决策,从而获得最佳经营效果。 常人所理解的定位只是上述第一点的某个方面,只有少数优秀的企业家能够由外而内配置资源,决胜顾客的心智。 人们喜欢把联想和华为做对比,把柳传志和任正非做对比。有评论者说,行业不同,类比不当。但在邓德隆看来,联想的错误有广普的代表意义,折射出中国的商业环境亟须的新旧交替。 从经营层面看,联想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无论全球市场份额还是行业地位,都朝着目标挺进,有些市场扎根很深做得更极致。但辛苦了半天,何以一夕之间,结局突然不妙?原因就在于,随着管理的发展、供应能力的增强,企业竞争的重心已由组织内部转移到了组织外部——顾客心智之中。联想手机的问题不在于产品质量够不够好、组织管理够不够强、成本控制够不够低,这都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决定联想手机成败的关键不在内部,而在外部。联想手机需要在顾客心智中确立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位置,内部的所有资源也必须是指向抢夺这一位置——很可惜,联想对这一点缺乏自觉意识。 联想的问题,正是当下中国企业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缺乏商业战略新思想,以至于面对互联网思维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概念也无清醒判断的能力,陷入混沌状态。联想尚且如此,可见,中国亟须一场商业战略思想的新启蒙,才能走出混沌。 日本为什么失去竞争力? 30年前的美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身处同样的混沌。那时美国企业家非常纠结和困惑——日本产品咄咄逼人,束手无策。日本企业不仅蚕食美国企业的本土市场,还大举买入美国资产,包括具有象征意味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如何打败日本?成为那一代美国企业家的心头之痛。 日本企业家做对了什么?丰田管理方式和其拧毛巾哲学大行其道,福特式的美国粗放式管理原形毕露。在经营层面,在控制成本方面,山姆大叔哀叹,没有任何超越日本的可能。美国的书店里,关于日本奇迹的书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1981年罗纳德·里根上台了。后来的人们都知道,他搞了星球大战,遏制了苏联;在经济领域,依据简洁易懂的拉弗曲线,进行减税、减税、减税,经济自由化和供给侧改革将美国带上了复苏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产业重振辉煌、重塑竞争力的底气来自一份报告——里根任命定位学派的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为“国家产业竞争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