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民变与治台政策关系-国立中央大学.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史匯》 第十期 ,頁 180–200 二○○六年九月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 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 ──── 以林爽文事件為例以林爽文事件為例 ──── 以林爽文事件為例以林爽文事件為例 ?? ?? 田金昌田金昌 田金昌田金昌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就統治者而言 ,清代臺灣僅是帝國的邊區地方,其治臺政策的擬成,必就整體 利益加以考量 ,不能獨厚臺灣。因此,其措施多屬讓移墾社會自行發展之消極治理 方式 ,遂產生吏治不良、社會騷動頻傳、族群關係緊張、以及民風強悍等現象。 乾隆 51 年(1786)臺灣發生林爽文抗清事件 ,本次動亂歷時一年三個月,在時 間上雖非清代民變中最長 ,但卻是動員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次,清高宗皇帝更將 其列入在位十大武功之一 。 清初移墾到臺灣的漢人 ,之所以不畏生命危險千辛萬苦渡海來臺 ,無非就是為 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渡臺後又是何種背景與原因,讓這些應該是逐利的漢移民, 甘冒抄家滅族之險來抗官 ?清廷統治下的的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這種 緊張局面 ,是社會結構欠缺完備?還是政府無威官吏無能?林爽文事件原只是單純 的抗官行動 ,何以短時間即蔓延全臺?這些是否與清初的治臺政策有關,正是本文 想探討的 。 關鍵詞關鍵詞 :林爽文、民變、治臺政策 關鍵詞關鍵詞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畢業生 ,現任職於大華技術學院、明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史匯 》?第十期 181 一、前言 二、清代治臺初期的政策 三、事件經過與導因 四、結論 一、一 、前言前言 一一 、、前言前言 林爽文 ,出生於福建漳州平和縣,因家貧不能謀生,於乾隆38 年(1773) 十七歲時 ,隨著父母來臺謀生。據他自己的說法來臺以「趟車度日」,亦曾在 1 彰化縣衙門裏當 「縣役」。 所謂縣役 ,即處理瑣碎事物的雜役,或是協助維 持治安的差役之類 。但沒多久就辭職返回大里杙專心務農成為當地巨富,由 於喜歡交朋友且慷慨好義 ,因此在這一帶有其勢力,成為地方上的角頭。 乾隆 51 年(1786)諸羅九芎林 (雲林斗六附近)大戶楊光麟 ,因養子楊 光勳與親生子楊媽世 ,為爭奪家產失和引發械鬥與劫囚案,事件原與林爽文 毫無關係 ,但卻成為其糾眾抗官的導火線。事發後林爽文所領導的抗官團體 , 勢如破竹一路克彰化 、佔竹塹、取鳳山、圍諸羅、攻府城,時駐臺萬餘名清 兵,毫無招架之力 。當戰事迅速擴大後,清廷先後派常青、恆瑞、藍元枚等 渡臺督戰 ,但雙方始終陷入膠著。直到乾隆52 年(1787)八月 ,乾隆命欽差 大臣陝甘總督福康安來臺 ,除調動內地精銳軍隊外,更結合臺地義民,採取 堅壁靖野策略後 ,才逐漸控制戰事,至乾隆53 年(1788)二月生擒林爽文 、 莊大田後 ,結束了長達一年三月的抗清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