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半导体雷射.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組別:物理91級 第四組 姓名:吳政雄(主筆)、李文賢 實驗日期:2001/03/30 一、實驗目的: 了解半導體雷射(Laser Diode, LD, Semiconductor Laser)基本特性 熟悉半導體雷射光輸出特性 二、實驗內容: 1.)架設簡單的半導體雷射系統,量測Laser Diode的P-I curve ( P:output power;I:input current ) 2.)觀察半導體雷射輸出光斑之形狀 3.)對半導體雷射輸出做準直調整 4.)觀察半導體雷射輸出之偏振特性 三、實驗器材: 1.) Laser Diode 2.) TE cooler 3.) Temperature controller 4.) Current source Power meter Polarizer Collimating lenses 50/50 beam splitter 實 驗 裝 置 圖 四、實驗步驟: (1)檢查雷射基本規格,確定其工作電壓範圍。 (2)把LD放入銅片中,在銅片上銲上熱電阻接回TE controller測量電阻值可知目前系統的溫度。為了控制系統的溫度在定值,在銅片上裝上TE cooler,由Temperature controller控制加在TE cooler上的電壓,將銅片的溫度控制在所需要的值。 (3)調整輸入電流的大小,利用Power Meter量測LD所發出的光強度。 (4)畫出LD的P-I curve。(注意要調整Power Meter的波長到LD所放出的波長。) (5)估算LD發光的臨界電流(threshold current)。 (6)利用Polarizer量測記錄LD輸出的偏振特性。 (7)在LD之後架上準直鏡組,使LD發出的光線打入後平行射出。 (8)在調整半導體雷射準直後,使用50/50 beam spliter把光一半反射回半導體雷射,估算此時LD發光的臨界電流(Threshold current)。 (9)調整溫度觀察特性是否有所改變。 五、結果與討論: 甲?、數據整理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乙、分析與誤差評估 (A)P-I curve : (1)在圖3中,對三條不同溫度的P-I curve,取最後三點連成直線(即超過臨界電流且成類似直線上升處),並經過線性回歸分析後,得到其趨勢線的直線方程為: 溫度T (°C) 趨勢線方程式 X軸的截距(mA) 23 y = 132.3 x- 1678.7 12.689 25 y = 131.8 x- 1712.4 12.992 27 y = 127.2 x -1689.3 13.281 其中X軸的截距為上升曲線向下延伸與X軸的交點,此點可視為臨界電流值(Threshold current),也就是二極體由發光二極體(LED)轉變為雷射二極體(LD)的交界點。由圖三或上方表格的X的截距皆可明顯地得到一個結果:當溫度愈高時,P-I curve的Threshold current也愈大;這也表示了,當溫度高時,所需要更大的電流,才能驅動二極體發出雷射光,由圖1的P-I curve整體曲線也可以看出類似的結果,也就是要產生某個強度的雷射光,溫度高者需要較大的電流才能達到。 (2)圖1為P-I curve整體曲線,當電流小於臨界電流時,為LED且強度很弱,當電流大於臨界電流時,強度呈類似直線般地大幅上升,斜率大約為130μW / mA。 (3)圖2是將圖1的前半部份,也就是電流值小於臨界電流的區域放大,以觀察此區域隨電流變化而其強度的變化情形;此時的強度變化很緩慢,且對溫度的差異較小,但在趨近臨界電流時,溫度較低者上升較快,溫度的效應漸漸地顯現出來。再由圖3可知,當電流值超過臨界電流就會陡峭地上升。 (B)P-I curve(有feedback): (1)觀察圖4,很明顯地與無feedback有些差異:不同溫度的曲線較靠近,很多部分互相重疊,所以溫度對強度的影響在有feedback比無feedback較小;再由圖4可看出不同溫度的臨界電流值很接近與無feedback時清楚地分開不同,但是,利用同樣在無feedback時的操作,求出上升初期的趨勢線方程式: 溫度T (°C) 趨勢線方程式 X軸的截距(mA) 23 y = 11.7 x - 147.55 12.611 25 y = 11.44 x - 147.79 12.919 27 y = 11.24 x -148.21 13.186 驚訝地發現,其臨界電流與無feedback時的情況相似,隨著溫度升高臨界電流也需愈大,而且臨界電流值在有無feedback時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