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综述.docVIP

“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综述.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综述.doc

“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综述   从195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算起,刘登翰教授的学术研究已逾六十年。2016年7月6日至7日,由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文联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聚贤厅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包括福建社科院院长南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洪子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炯、杨匡汉、黎湘萍,台湾现代艺术家李锡奇、台湾诗人管管、张默、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黄美娥、《香港文学》总编辑陶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高级研究员郑炜明、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列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福建师大协和学院院长袁勇麟、《东南学术》执行总编辑杨健民、《福建论坛》总编辑管宁、《华文文学》副主编庄园、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小新等,共一百二十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对刘登翰教授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其从事学术研究六十年表示祝贺。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社科院院长南帆和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共同主持了7月6日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发言。福建社科院党组书记陈祥健和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陈毅达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们指出:刘登翰教授是闽派人文学术的标志性人物,在其所从事的研究学科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建树,其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是社科闽军的典范。其学术志业的精神和学术视域的深度和广度是闽派学术的宝贵财富,值得后辈学习。   会议以“跨域与越界”为出发点,围绕刘登翰教授的几个研究领域分别展开讨论。会议共收集到论文35篇,合计20多万字,另有多位学者作了精彩的即兴发言。会上还宣读了汪毅夫、饶?M子、曹惠民、朱寿桐等学者发来的贺信。这些论文、发言及贺信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刘登翰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一、跨域与越界   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在发言中提到,80年代编写《中国当代新诗史》时需要处理一些年轻人的先锋作品,他也很想“先锋一把”,却又不得其门而入,颇有点焦虑,登翰先生的劝诫让他印象深刻:“你就生活在你的位置上”。你就是你,生活在你自己的位置上,不必成为别人:这样的生命体认深深烙印在刘登翰的学术研究中,既有他们这一代学人随社会历史大潮而动的无奈,也有对自身经验耿耿于怀的坚守。   谢冕、洪子诚、张炯、孙绍振、吕良弼这些“同代人”的文章和发言在回忆青春往事之余,不约而同地感叹人是社会历史大潮中的一叶扁舟,除了随波而动常常别无选择。谢冕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一切都与社会的进退和民众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我们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片叶子。命运怎样捉弄我们,我们都只能接受。”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刘登翰属于1950年代北大中文系最活跃的那批文学青年,毕业后志气满满回到家乡,却因“海外关系复杂”被分配到闽西北山区学非所用地支持工业建设,且一去二十年。人生最好的二十年几乎就此荒废,直到1979年调入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才得以重新开始学术研究。当然,发言者也充分认识到这看似远离学术的二十年对刘登翰学术志业的特殊意义。参会者从文体、生命经验、文化记忆等角度讨论了刘登翰文学创作的价值:郑明?谥赋隽醯呛采⑽木?选集《自己的天空》是个人心灵历程的写实呈现;余禺指出诗集《瞬间》、《纯粹或不纯粹的歌》是“大梦初醒时的心灵缩影”;伍明春指出“读刘老师的诗可以很深切感受到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文化记忆”。刘登翰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充分汲取了这一阶段的生活体验,也由此成为记录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图景的珍贵个案。何谓文学的价值?如果说文学要打动人心、引发共鸣,那么除了审美形式的不断探索,更应该包括历史细节的生动展现。刘登翰文学创作的价值就体现在后者。恰恰是这些真挚写实的文本在今天具有特定的文学价值,记录下个体生命每一个细微末节的感受,或者无甚紧要的小事,在严谨刻板的历史叙事之外,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微观却生动的历史细节:这是独属于他们那个世代的历史,是鲜活生动的历史文献,今天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文学书写去感受那段历史的丰满血肉。   对于刘登翰来说,介入华文文学的研究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1980年福建海关发现大量积压的文革期间境外寄来的各种印刷品,当时任职于福建社科院文学所的刘登翰有机会接触到这批文献,这是他研究台湾文学的契机(见张羽对刘登翰的访谈)。另一个原因则与家庭有关。刘登翰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与父亲几乎没见过几面,“家族的传统是男丁在十六岁就得漂洋过海到南洋成为早期最艰苦的华工……用劳力赚取微薄的薪水,再辗转汇回家乡养活妻儿。”“出生时父亲已离家到菲律宾,小学毕业前父亲回家探亲,再次离家之后就再未回国,直至大学毕业,接到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