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以载道”的“文”“道”之辩.doc
“文以载道”的“文”“道”之辩 摘 要:宋明以后,文以载道观成为中国文学中影响至深的传统。本文从辨析“文”与“道”的含义入手,辅以相关文论佐证,理清历时线索中文学与道的关系发展以及工具性的“文以载道”观如何从中产生。 关键词:“文以载道” 文 道 “文”和“道”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古代文论阐释的重心,在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直存在着“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厚道”等说法,是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1},把“文”当作“道”的运载工具,如车载物一样,文的存在意义完全依附于道。文学的依附性、工具性的源流可以溯源至先秦儒家起道德教化之功用的文学观,至西汉董仲舒视礼乐为道之具,司马迁强调《春秋》义法,扬雄反复言“圣人之道”。中唐韩愈、柳宗元认为“文”为“贯道之器”,而宋代欧阳修及苏轼继承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再到周敦颐的“文以载道”之说。但“文以载道”中的“道”是程朱理学中的“天理”,而非传统儒家的仁政教化之道。在这一层面上,“文以载道”与之前的文学实用性观念是断裂的。 一、“文”与“道”的含义辨析 “文”最早出现于殷商后期(公元前1700~公元前1100)一些青铜器上。《说文解字》给出解释“文,错画也,象交文”。《诗经》中有“文茵”一词,注释解释为“虎皮坐褥”。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间的古文中,“文”指各种记号或花纹。《论语》中,“文”有几种意义,有时指“文化”或“文明”(《八佾第三》);有时指“文饰”,与“本质”相对(《雍也第六》);有时指“学识”(《学而第一》)。“文”的意义在此时期是多义的。 到了公元前2世纪,“文”才意指今天意义上的“文学”。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文”常指以对偶与押韵为特色的作品。六朝时,“文学”正式独立出来,与“经学”“玄学”“史学”并列。“文学”的独立遂有细化的分类,出现了“文”“笔”之分。对二者的区别,在形式上,押韵者为“文”,不押韵者为“笔”;在目的上,抒情作品为“文”,实用目的者为“笔”。“文笔”之分,在唐朝以后逐渐消失。“文”有时用以指“散文”,与“诗”相对,同时,指散文和韵文的广义上的“文”也存在着。 相较于“文”,“道”的概念则要复杂得多。“道”的本义指的是人走的道路,《说文解字》解释为“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中也称“一达谓之道路”,《释名?释道》中说“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其意思是说人行走践踏露出来的便是道路,这些都只是“道”的原始含义。关于“道”的论述,先秦诸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这里取儒、道两家的观点。 儒家认为,“道”是崇尚仁政教化的仁义之道。孔子将“道”放在“道、德、仁、艺”四个方面的首位。《论文?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2},“道”高于功名利禄,甚至是生命。《孟子?离娄上》中记载孔子论道的话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3}道有仁与不仁之分,孔子的道是仁的道。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4}在孟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仁”结合为“道”。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5}孟子将仁比作人心,义比作人路,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就是要人们求仁求义。孟子在仁义之道的基础上又衍化出政治上的仁政和王道。 道家认为宇宙间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自然万物依其自身的规律在运行,这便是道,并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老子把“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常道”,另一类是“非常道”。庄子的“道”也具有这种二重性。他描述抽象的道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在“太极之先”“六极之下”,是超越物质、超越空间的。 儒家与道家关于道的不同解释引申出有关文学起源的两种观点。一是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是文学与道形而上的解释;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政治教化之道,是文学与道实用论的解释。但要说明的是,这两种观点虽然在先秦已经萌芽,但它们并不处在二元对立的场中,文与道的形而上论和实用论往往是并存着出现的。 二、形而上与实用并存的文道观 先秦儒家被认为是文学实用论的源头,然而在其经典中也出现了形而上的文学观念,出现形而上与实用论并存的现象。 儒家经典之一的《易传》中已经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郭永康光的干涉-14.ppt VIP
-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英语《We Are Friends》课件.pptx
- 4郭永康光的干涉-11.ppt VIP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2022年调整)-标注为爆炸物的化学品.pdf VIP
- 湘南学院2021-2022学年第2学期《高等数学(下)》期末试卷(B卷)附标准答案.pdf
-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pdf VIP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My week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 VIP
- 4郭永康 光干涉-7 .ppt VIP
- 小学语文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5秋新版).doc
- 湘南学院2022-2023学年第2学期《高等数学(下)》期末试卷(B卷)附标准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