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40年代散文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第六章?? 40年代散文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反映淞沪战役的悲壮场面的著名作者是丘东平,他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都很有影响。骆宾基小说家,但也善于战地报道。《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在夜的交通线上》等写上海军民抗日的热情。萧乾作为报纸记者,抗战不久写有大量描述人民的伟力并揭露抗战中黑暗面的作品,如《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岭东的黑暗面》等。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况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国统区的杂文创作 聂绀弩(1903—1986年)是杂文重要作者之一。他成名在30年代,大量创作杂文是在抗战以后。结集的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与《血书》等。在抨击腐朽事物与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他的杂文基本主题。 (二)沦陷区的杂文 周作人抗战爆发后,曾出任日本人控制的伪职。在此期间他未曾间断写作,作品大部分为随笔小品,其题材和思想大致仍承续二三十年代的旧轨,多为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忆文字,在“闲聊”中仍不忘对“思想革命”命题的关注,偶尔也抹上“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复杂的感情色彩,文风较之抗战之前的生涩,要更平易通脱一些。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富于才情的萧红这时仍在她的优美散文中写出自己的逆境中的心情,加上抗战中的社会见闻。何其芳到解放区后,诗风文风都为之一变,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情感粗起来了。京派的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比起《湘行散记》来,艺术上更加精熟。小说家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发挥。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一、生平及其他 梁实秋在20年代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写散文,但真正饮誉于散文世界是在40年代。他1939年来到四川,从此时开始写小品。在1949年移居台湾后一边执教,一边进行散文创作有《雅舍》的续集、三集和四集出版。 梁实秋的人生观与处世哲学主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幼年时代的家庭教育;二是哈佛大学的导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三是道家的无为哲学。 第二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二、主要创作内容 (一)人生情趣的咏叹与寻觅 如果说在梁实秋整个人生哲学中儒家思想相对占住了优越地位的话,那么在他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上则渗入了更多的道家因素。他追求的是一种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行云野鹤似的艺术生活。因此,对人生情趣的咏叹与寻觅是她的散文创作的重要内容。 (二)世相人态的刻画描绘 梁实秋进入四川之后,在充分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开始细细地玩味人生。他对现实人生十分留意,注意对各种世相人态的刻画、剖析。当然,这种刻画剖析是非功利性的,即不带有哲学探究的意味,——他是文学家,只对人本身感兴趣,他对世态人相的描绘主要出于一种经验的直感,但从他的这种直觉似的描写中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人性、人生等方面的种种认识。 (三)人性弱点的展示与针砭 梁实秋向来主张文学描写常态的人性。而《雅舍小品》便有不少针砭人性弱点的篇什。作者以雅致的渲染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高等动物身上的种种疵点,揭示了社会的缺憾;但梁实秋对人性的针砭往往是疑不经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给人的感觉是新手联来,信笔写到,无意为之。 三、艺术特色 (一) “雅”是最突出的特色。 《雅舍小品》的“雅”融于“俗”中,它的“雅”是渗透于对凡俗生活和琐事的描写之中的,可谓俗中见雅,雅俗交融;“雅”融于幽默和风趣之中;“雅”还表现在其知识性和思辨性上。 (二)简约质朴之美 语言精炼:用语简炼,不拖泥带水;他比较注重融汇文言词语,并且适当地选用一些文言句法。 (三)广征博引,文采斐然 梁实秋早年就读于清华,22岁渡洋留学,攻读英美文学,30岁以后又遍读各种旧籍古书,谙熟中国文学和历史。赴台前后又开始研读佛经、禅学,一生涉猎甚广。因此,他的散文往往是谈古说今,中外逢源,随手引征,文采斐然。--梁实秋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型散文,他的广征博引往往是信手拈来,与通篇文章浑然融成一体,显得妥贴自然,了无痕迹。 第六章?? 40年代散文 1、报告文学的主题与时代的关系。 2、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中如何批判了国民性。 3、梁实秋《雅舍》对生活的启示。 思考题: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宿州学院文学院版权所有 ?
文档评论(0)